病历报告
孟XX,女,72岁,因右眼视力下降6年就诊。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0.8,左0.2—2.25DS→0.8。双眼晶体皮质及核轻度浑浊。眼底:视盘色尚可,边界清,视网膜平伏,血管走行正常。右眼黄斑区黄白色点状改变,其颞侧可见境界清楚类圆形灰黄色区,左眼底豹纹状,黄斑区中心凹反光不清,余无明显异常。
图1.彩色眼底像:右眼黄斑区黄白色点状改变,其颞侧可见境界清楚类圆形灰黄色区,左眼底豹纹状,黄斑区中心凹反光不清(图1A、B);右眼无赤光眼底像:眼底病变的形态显示与彩色眼底像相同(图1C);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即可见右眼色素上皮撕脱区呈明显高荧光,随背景荧光的增强而增强,大小边界无变化,而其鼻侧因为色素上皮的皱缩折叠使背景荧光减弱(图1D);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右眼早期可见后极部脉络膜血管稍扩张,病灶鼻侧因色素上皮的皱缩折叠呈半月形暗影,一直持续到造影晚期,颞侧无明显改变(图1E);自发荧光眼底像:与荧光血管造影的图像相反,色素上皮撕脱区呈一暗区,其鼻侧色素上皮的皱缩折叠区呈高的自发荧光(图1F)。
图2.OCT检查:右眼红外眼底像(图2A、B左侧):病变区为一不均匀暗区,色素上皮撕脱区为半圆形,颞侧有一明暗相间的弧形边缘,鼻侧因色素上皮的皱缩折叠而呈现一月芽形亮区。经黄斑中心区水平线扫描的剖面图可见色素上皮撕脱边缘(箭头和三角),撕脱区Bruch膜更显清晰,而鼻侧色素上皮皱褶形成,呈高反射带,病变区神经上皮脱离,层次结构无明显变化(图2A)。经色素上皮的皱缩区行垂直扫描,剖面图可见色素上皮堆积呈高反射(图2B)。
诊断:1.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2.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3.左眼近视
焦点问题:色素上皮撕裂的多模图像
观点阐述:刘汉生院长
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多发生于患息肉样脉络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容易出现较大的色素上皮脱离的中、老年人。较大范围的色素上皮脱离后,可无诱因自发色素上皮撕裂,或因眼底激光光凝、PDT治疗以及抗新生血管药物注射诱发而成为医源性损害。患者在原来疾病的基础上出现视力急剧下降,其程度与RPE撕裂发生部位及范围关系密切,如位于黄斑中心则眼前出现大片暗区,未波及中心凹者可保留较好的中心视力。典型的RPE撕裂边界清晰锐利,呈半月形,多位于黄斑部及其附近,撕脱的RPE向中心及对侧卷缩折叠,从而形成半月形青灰色色素上皮缺失区。RPE卷缩折叠处增厚,颜色暗褐。本病较少见的非典型改变可为条带形、不规则形乃至大范围RPE撕裂缺损区。FFA表现为RPE缺损区动脉期开始即可见脉络膜血管显影,继而很快增强呈浓密染色,撕裂边缘卷缩的RPE遮蔽荧光;ICGA边缘卷缩的RPE自始至终为一暗区;OCT检查可见撕裂区RPE光带的缺失,该区域的Bruch更为清晰明显,RPE卷缩折叠区呈波浪状高反射。
一般认为RPE撕裂之前往往已有RPE损害存在,尤其是色素上皮脱离。有人提出RPE下液的流体静力压与RPE长期脱离使上皮细胞间连接变松弛,而后RPE与其基底膜一起产生裂口而形成撕裂。还有人认为RPE脱离较久,可导致RPE细胞萎缩,细胞间连接减弱,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撕裂等。由于RPE撕裂常发生于激光光凝治疗、PDT以及眼内抗VEGF药物注射后,因此对于有较大范围RPE脱离的患者做这些治疗时应当谨慎。RPE撕裂目前尚无治疗方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