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紧跟前夜“圆桌派之谁的眼底不曾迷茫”的步伐,5月5日三位玻切大师唐仕波教授、李筱荣教授和胡运韬教授又重返讲台,传承“玻切大师汇”,开启“玻切新势力”!
爱尔康手术产品市场部负责人陈东海先生与三位专家:唐仕波教授、李筱荣教授、胡运韬教授共同致开幕辞
Part1未来视网膜黑科技——主持人:唐仕波教授
点评嘉宾:邢怡桥教授、吴建华教授
电子视网膜研究面临的医学问题开篇由清华大学医院的胡运韬教授为我们讲解“电子视网膜”这一“黑科技”。胡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电子视网膜的应用及植入技术。电子视网膜将节细胞作为起点,可放置在视网膜表面、视网膜下及脉络膜上腔。
但由于其特殊的电子元件特性,仍面临一些问题:
1.植入及电子元件的尺寸及安置
2.Flexiblecable的宽度和韧性
3.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
4.电子视网膜的植入及固定,如何避免植入后玻璃体出血等。胡教授谈到,这既是医学的挑战,也是工学的挑战,创造该元件难,更难的是如何在临床过程中用简便的方法植入及固定
微纳加工制造的眼科医疗器械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的伍晓明教授从微纳加工技术(NEMS)、眼压传感器及柔性超声阵列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最前沿的当代眼底外科领域创新技术。微纳加工技术是指制造微米尺度或更小结构的制造技术。结构尺度到微米、纳米量级,可以实现传感器与执行器,最早应用在信号处理集成电路上,如今已应用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
接着,伍教授向我们展示了该团队研发的眼压传感器,采用石墨烯制作敏感元件,通过无限信号的传输实现24小时动态眼压检测。同时,该团队还研发了柔性超声阵列,运用超声线阵、硬质超声换能器等元件实现眼压的动态监测。
学而笃志,切问则思临床小思考医院胡博杰教授通过几例精彩临床案例,引发了我们对眼科新科技的思考。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如今发展节奏越来越快,拥有高速玻切设备、微创手术系统、3D手术设备、手术机器人等高科技,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医学事业的经济实力及技术实力。在医学生涯中,胡教授遇到了几例印象深刻的病例,也正是这些案例让其迸发创造力,通过临床思考,更进一步的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胡教授首先分享了一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常规手术裂孔完美愈合后,却出现局限性视野遮挡。经过分析推断,可能与手术器械触碰、气液交换中高压损伤及神经纤维的脱水状态相关。因此做出假设:手术中应用非接触的气液交换技术,残留少许灌注液,减少对黄斑区的机械性触碰,缓冲灌注气体的高压损伤,在黄斑裂孔闭合的基础上获得了视力及视野的最大程度恢复。同时,还分享了硅油取出术、严重眼外伤的两例案例。临床工作才是引发临床思考、施行临床新操作的动力及源泉。
——Part2微创之光阅视界——主持人:胡运韬教授
点评嘉宾:张文芳教授、雷春灵教授
复杂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医院史翔宇教授分享了一例复杂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清除积血后进行了视网膜复位,复诊3月后预后良好,但眼底瘢痕较大。
通过该病例引发了思考:如何对术后瘢痕的形成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专家解答:瘢痕灶增殖发生牵拉性网脱是术后的一个常见问题。激素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副作用较大。因此,专家建议先硅油填充2ml,再眼内6点位注射曲安奈德2mg,再从上部填入硅油1ml,使曲安奈德在硅油的作用下保持在下方,同时,术后先颞侧卧位,6h再俯卧位,以达到预防术后瘢痕增殖的效果。
PDR微创手术治疗医院陈宜教授从PDR手术的适应症及手术要点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手术主要适用于:
1.解决屈光间质问题
2.解除牵拉
3.控制全视网膜光凝后疾病进展和并发症术中,需谨记5个要点:充分玻切、寻找间隙、分而治之、激光足量、必要填充
专家提到,术中对膜及出血的处理非常重要,术中操作及对出血点的观察非常重要。
空气的大作用医院陈楠主任则详细总结了多个“困惑”,通过一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进行切入。她总结了如今填充空气的指征:上方视网膜脱离;PVRC级以下;非巨大裂孔;初次脱离。该病例下方出现了裂孔,那么孔源何方及如何处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出现裂孔后,给予了间接镜下裂孔冷冻,俯卧位气换。连续纳入15例患者,空气填充后1周内裂孔闭合率%。
高度近视玻璃体手术之难点思考医院崔彦教授认为,高度近视的玻璃体手术因为其病理特点,眼球结构病理状态改变,导致手术观察不易,周边视野模糊。通常通过角膜保护剂的应用、非接触式广角镜、适当顶压、后囊切开及IOL进行处理。
在高度近视前后联合手术中通常有以下问题:
◆白内障手术的难度:术中红色反光差,玻璃体液化失去支撑
◆玻璃体手术的难度:角膜清晰度不够,角膜切口不宜做。
高度近视患者易出现角膜水肿,前房、悬韧带松弛,玻璃体后皮质劈裂,术后易眼压高,并伴发围手术期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情况。
25G+微创玻切在少数疾病中的作用医院吴敏主任此次带来了两个病例案例1为一成人Coas’t病,孔源性网脱且伴白内障,案例2为一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总结发现,25G+处理上述疾病中主要有以下优势:
◆高速:提高切割效率
◆对视网膜扰动少,提高安全性
◆开口更靠近顶端,可以贴近视网膜切割,减少镊子使用
◆眼压稳定性好
◆切口自闭性更好:术后恢复快
◆手术时间缩短
——Part3三千烦恼万千策——主持人:李筱荣教授
点评嘉宾:刘武教授、王兴荣教授
Apieceofcake?医院佘海澄教授首先为我们带来了一例PDR玻血患者术后视力下降且右眼血管弓下方形成增殖膜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到PDR手术必须做到的几点:1.充分止血;2.尽可能完全PRP;3.清除所有增殖膜;4.清除玻璃体和增殖膜与医源孔的适当取舍。同时,术前应通过B超、患者全身情况、年龄、是否有虹膜新生血管、白内障的程度、术前是否PRP及病程长短来综合评估PDR玻血手术的难易程度。
专家提到,糖尿病病人的全身情况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一点。术前充分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保证术后预后及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尽量减少术后增殖是重点,尽量避免术中裂孔、过多的激光所造成的术后增殖加快。
不抛弃不放弃两例角膜移植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
医院原公强主任为我们分享了两例“特殊”病例,一8岁儿童,外伤后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外伤性低眼压,全麻下施行穿透性角移+玻切+膜性白内障切除,术后15个月患者病情缓解,视力有所恢复。另一例则为右眼感染性眼内炎,角膜溃疡患者,手术治疗+多次眼内注射后最终患者视力有所恢复。
视网膜占位合并视网膜脱离手术医院金学民教授通过一例“特殊”病例引出今天的讲解。该患者入院前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脱离”,入院后通过查体、B超、CT、FFA等多项辅助检查最终诊断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错构瘤。诊断后反思整个过程,金教授提到,该病例或许可有更加优势的手术处理方式。同时,做好随访,真正找到病因是术后必备的事情。
专家点评:手术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减小损伤,用最少损伤的方式完成了最大化的切除。
“膜”高一尺,术高一丈医院陈震教授通过病例的展示及知识的讲解对糖网增殖膜的手术处理进行了总结。PDR主要造成出血后玻血、牵拉至黄斑异位严重时网脱等后果。通过以下4点来总结PDR的手术处理:
1.术前抗VEGF药物注射:术前3-7天玻腔注药后再手术
2.单、双手剥膜:对于增殖膜数量少、范围小、无视网膜脱离或脱离范围局限的糖网,可考虑单手剥膜;若增殖膜较多、范围广、与视网膜连接紧密,视网膜高度隆起,优先考虑双手剥膜
3.微创手术及3D手术均有各自优劣势
眼内肿瘤之“切与不切”哈尔滨医院孙大卫教授总结了十余例视网膜脉络膜肿瘤,与在座的各位同道一同探讨了遇到肿瘤时,到底是切还是不切?对于眼内肿瘤,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以下4点:(1)放射性敷贴(2)光凝、冷冻、透热(3)化疗、免疫治疗(4)肿瘤局部切除。分别探讨了各个处理方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通过总结11例病例,孙教授总结到:
◆眼内切除手术可以避免放疗引起的“毒性综合症”
◆超过20%的眼摘肿瘤术后病理为良性
◆诊断性玻切:可明确病理进一步治疗
◆人工玻璃体植入是否必要
◆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小肿瘤保留晶体、提高BCVA
◆手术适应症因人而异
“膜”术师——离心or向心?医院苗恒医生开篇就提到,手术手术,手的艺术。苗教授就糖网单手剥膜及双手剥膜浅谈了其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视频分别展示了单、双手剥膜的技巧及优劣势。手术录像精彩,简单明了的向我们展示了完全离心及完全向心剥膜的几种技巧及方法。苗大夫总结到,方法技术众多,思路决定出路。
——总结
11名玻切新势力在大师们的引领点评下在本次做了精彩的分享。内容丰富,涉及各个领域层面,令在座的眼科同道们受益匪浅。本次会议让玻切新势力崭露头角,让新技术得以发扬,让新理念、新观点不断传播交流。愿玻切中坚力量的新平台就此形成,革故鼎新,继往开来!
MCC批号A-99--02有效期-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