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就像一部相机,近视就是眼睛看远时图像落在“胶卷”前,视线模糊,凑近后可变清楚。
近年,近视人数增长,引起近视眼的原因,至今看法仍不统一,近视原因归结起来: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一般病理性高度近视和遗传关系较大,后天环境因素导致的高度近视遗传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眼底改变较轻。
1.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符合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规律,但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表现程度减轻或外显不全。
2.一般近视
一般近视即低、中度近视,指屈光度在6.0D以下的近视或近视散光。一般无明显的眼底变化,矫正视力可以正常,是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
在双生子调查中发现,无论近视一致率还是屈光度差值,都是同卵间的相同程度大于异卵,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意义,并提示遗传因素在近视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推论,单纯近视为多因子遗传。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为多因子遗传。
环境因素
某些环境因素可以增加眼部调节形成一定程度的屈光性近视眼,是否可使眼轴变长形成轴性近视,仍然存在疑问。
1.用眼距离过近
青少年近视眼以长期用眼距离过近引起者为多见。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cm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可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由于调节过度而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所谓真性近视。正常阅读距离应是30~35cm。
2.用眼时间过长
很多青少年看书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等连续3~4小时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觉休息,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眼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当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痉挛状态,这样看远处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一般主张连续看书写字或看电视40~50分钟就应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
3.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
如果光线太强,如阳光照射书面等,会引起强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适,难以看清字体;相反,光线过弱,书面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体,头部就会向前,凑近书本,以上两种情况均能眼睛容易疲劳,眼睛的调节过度或痉挛而形成近视。
4.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
有的青少年充分利用时间,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震动,身体在摇动,眼睛和书本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对近视造成的影响,往往不止上述所提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如:躺着看书、睡眠不足、各种射线的影响等。对引起我们近视也有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修正。
近视引起并发症
近视眼会引起许多眼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多数是致盲的。近视度数越高,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接下来就跟着看看到底近视眼会引起哪些并发症呢?
1.斜视、弱视
近视眼可引起外斜或外隐斜,如双眼近视度数相差大于度者,易引起度数深的眼外斜(斜视)和弱视。
2.黄斑出血和变性
近视眼眼部血液供应差,视网膜缺血,视网膜产生一种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这些因子使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生长,这些新生血管管壁极薄,极易破裂出血,出血后形成黄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新生血管可再破裂、再出血,多次出血后局部形成短痕,致黄斑变性,黄斑变性永久性损害视力。
3.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是近视眼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近视眼轴伸长及眼内营养障碍,视网膜周边常发生囊样变性、格子样变性等。变性区域视网膜非常薄,极易发生穿孔,有的甚至穿孔形成性裂孔,再加上比例提液化、活动度增加。
4.散光
许多患者原来并没有散光,但在近视后突然出现散光;或者突然出现近视和散光。由此说明散光为屈光不正加深(近视程度)的一种表现。
5.白内障
近视眼内代谢不正常,是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改变,晶状体营养障碍和代谢失常而逐渐发生混浊,视力逐渐减退产生并发性白内障。这种白内障发展缓慢,以核心混浊和后囊膜混浊为主。
6.玻璃体液化
正常的玻璃体呈胶样,对眼球发育具有一定作用。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球伸长,玻璃体腔容积不断扩大,使胶样的玻璃体产生有水的囊腔,称之为“玻璃体液化”,这一改变最常见的症状即“飞蚊症”。
人的视觉器官是适应外界光的不断变化而变异和进化的。无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它们对我们都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希望每个人都能时刻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图文摘自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