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传染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农村。病原寄生于猫、狗、猪、牛、马、鼠等,接触宿主或患者粪尿污染的水源或泥田时,病原体可通过黏膜或皮肤而侵入人体致病。因此,常可从稻田或在洪水后暴发流行,可伴有眼部并发症。其潜伏期4~20天(2周左右),随后发生急性全身症状,高热、畏寒、头痛、眼痛,特别是腓肠肌痛,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和巩膜黄疸等表现。
钩端螺旋体病的眼部病变,除急性结膜炎和巩膜黄疸发生于急性期外,其他改变多发生于急性期末或恢复期,一般为发病16~42天,多为双眼发病,以葡萄膜炎多见。
钩端螺旋体性葡萄膜炎,以前部葡萄膜炎较多,男性患者多见,多为双眼发病,其发生率国内报告为27.8%~38.6%,国外为8%~44%。
丨临床表现
钩端螺旋体性虹膜睫状体炎可分为急性轻型、慢性重型和复发型。轻型者有轻度睫状充血,角膜后细小沉着物,前房水轻度尘埃状混浊,可能有轻度虹膜后粘连,无玻璃体混浊。重症者较少见,症状较重,可出现较多的虹膜后粘连,玻璃体混浊,常可同时累及后部葡萄膜而成全葡萄膜炎,病程往往较长,预后较差,可严重损害视力。复发型者较少见,症状常较重。临床常见为轻型者,炎症渗出多属浆液性,少见纤维素性者。
钩端螺旋体性脉络膜视网膜炎,见于钩端螺旋体病的急性期,即在病后的1~2周发现,其发生率为19.2%。表现为玻璃体混浊,视盘充血,视网膜水肿、出血和渗出。乃早期钩端螺旋体与其毒素随血流播散,通过脉络膜的感染而引起脉络膜视网膜炎。
钧端螺旋体性虹膜睫状体炎的发病机制,尚难肯定。Fischer()和杨以嘉()曾从患者眼前房水中分离出病原体,有人认为钩端螺旋体可长期生存在虹膜的上皮细胞,故其发病可能由于病原体的存在及其毒素与过敏所致。
丨诊断
钩端螺旋体葡萄膜炎的诊断若仅从眼局部表现较难确诊,须结合全身病史和症状并从流行病学方面全面考察。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与凝集反应有诊断价值。急性期血培养或眼前房水标本分离,部分病例可发现钩端螺旋体。
丨治疗
全身用青霉素治疗效果佳,眼局部须根据葡萄膜炎情况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和散瞳剂等治疗。早期及时获得确切治疗者,预后多良好。
梦想
激情
实干
lD:BigvisionAI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