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题为《加拿大发明仿生镜片,10秒钟可恢复视力》的文章,日前在网络上再掀风浪。虽然已有媒体指出该技术有诸多硬伤。然而,仍有一些患者痴迷于这一技术,并对消除近视充满期待。
仿生镜片在理论上是否可行?治疗近视是否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在科技手段不断翻新的今天,疾病治疗有无禁区?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机理和效果都在夸大
关于仿生镜片“Ocumetic”的报道,最早出现在5月21日的英国《每日邮报》上。镜片研发者韦伯博士宣称,佩戴这种仿生镜片,仅需要做一个8分钟的小型植入手术,将仿生镜片折叠好与生理盐水一起置入注射器,然后通过无痛注射植入眼球。10秒钟后,镜片会展开并贴到眼球表面。报道宣称,这一方法能够永久矫正视力,甚至可以将视力水平提高至1.0的3倍以上,让患者一步迈入“高清视界”。
“这一技术没有10年、20年是肯定达不到的。”首都医科医院眼科视光中心主任周跃华直言。医院院长刘熙朴说:“如果这真是科学的新发现,最起码应该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原创性文章,证实其真实性和科学性。”
医院近视眼中心原主任、医院院长陆文秀教授表示,这一报道从人工晶体作用机理到宣称的效果,都在无限夸大。
“所谓的仿生镜片其实就是一种人工晶体。”在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目前采用人工晶体治疗白内障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手术,人工晶状体被注射进眼睛里,10秒就会在眼球内扩散开来。一个技术比较熟练的医生,做一台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只需五六分钟。因此,10秒钟仿生镜片展开、手术只需8分钟等说法纯属噱头。
“报道中提到的人工晶状体可快速变焦,使视力提高到1.0的3倍以上等,都是很难实现的。”陆文秀说,一个人能够看清东西,除了依赖一个清澈透明的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及其匹配的屈光状态,还要由高级的变焦功能及感受光线的感光系统(视网膜的功能)、神经接收和传导、中枢认知和表达等一系列功能来实现。仅仅改变屈光状态,不可能实现视功能的全面提升。
治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
一些人对新技术痴迷,也有一些人质疑近视这类疾病是否需要治疗。对此,周跃华表示,这完全取决于患者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如军人、运动员、空姐等人群,不允许佩戴眼镜,因而必须进行脱镜治疗。陆文秀则表示,低度近视对眼健康或许没有太大影响,但高度近视容易引起眼内的一系列问题,如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提早发生白内障及眼内过早退化等,不得不接受治疗。
采访中,周跃华也特别强调,现在媒体对于近视眼治疗效果的宣传其实存在误导。“很多人认为,近视眼治疗后,视力达到1.2、1.5才可以,但每个年龄段的患者治疗标准是不同的。”例如,一位50岁患者,本身是老花眼,如果视力达到1.5,就会看不清近处的东西,而如果有50度~度近视,他的远近视物能力则恰恰都能满足。因此,只要治疗后患者的视力能够满足自身工作、生活、学习需要,就可以认为治疗是有效的。
追捧新技术不如好好爱眼
据最新统计,截至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总患病人数达4.5亿,且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居世界首位。若缺乏有效的政策干预,到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患病人口将达到7亿。巨大的患者需求倒逼近视治疗技术不断更新提速。
在周跃华看来,目前包括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等技术在内的近视治疗技术,完全能够解决患者的临床需求。
陆文秀认为,对我国大量的近视患者而言,正确认识近视及其防控知识,远比盲目追捧新技术重要。“如何更有效地预防近视的发生,如何将近视度数控制在最低水平,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