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6岁,因左眼前光斑伴闪光感4d于年9月12医院就诊。患者诉左眼眼前中央出现光斑,否认视物变形及眼球转动痛。患者既往双眼近视,配戴框架镜矫正,否认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否认外伤史、家族史。全身检查无明显异常。
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裸眼视力0.16,矫正视力0.4,双眼色觉检查正常,双眼眼压16mmHg(1mmHg=0.kPa)。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未见炎性细胞,直接检眼镜下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黄斑区中心凹反光未见。彩色眼底照相示左眼黄斑区色泽轻微改变,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结果示左眼椭圆体区信号不连续(图1)。初步诊断:左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zonaloccultouterretinopathy,AZOOR)I型,收住入院。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OCT红外光扫描示左眼黄斑区圆形病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未见明显异常(图1);Humphery微机视野分析示左眼生理盲点扩大;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示双眼黄斑峰轻度下降,黄斑中心凹处振幅密度反应轻度降低,双眼改变基本对称;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示左眼高空间频率N75-P波幅反应较右眼降低(图2)。
修正诊断:左眼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macularneuroretinopathy,AMNR),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每次0.5mg,每日3次,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点左眼,每日4次,治疗1周后好转出院。患者于20d后复诊,左眼矫正视力提高至0.7,OCT示左眼黄斑区病灶较前缩小,椭圆体区较前恢复(图3)。
讨论:Gass[1-2]首次提出AZOOR的概念,将其描述为一组急性发作、眼底表现不明显、以单个或多个区域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症候群,好发于年轻女性,表现为单眼或双眼闪光感、暗点、局部视野缺损或眼前遮挡感,并且根据眼底有无病变分为I型和II型。I型:眼底无局部病灶,患者表现为眼前闪光感,视力正常或轻度下降,眼前暗点,眼底无明显病灶,视野缺损为永久性,ERG检查结果异常;II型:除具有I型的特点外,眼底有局部病灶,包括AMNR、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急性特发性盲点扩大综合征、多灶性脉络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假—拟眼浆菌病、急性环形外层视网膜病变等。其中,AMNR是一种极为少见的黄斑疾病,由Bos等[3]首先报道,目前国内报道较少[4]。
Turbeville等[5]回顾分析了—年报道的41例AMNR病例,发现本病多见于女性,占83%,发生于17~53岁,平均年龄27.9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双眼发病者略多于单眼发病,主要症状为单眼或双眼1个或者多个中心暗点、局部视野缺损或眼前遮挡感。患者视力正常或仅轻度下降,无视物变形、畏光、色觉改变。眼底表现为黄斑区1个或多个边界清晰、平坦、尖端指向中心凹的楔形病灶,多个病灶者病变区呈花瓣状围绕中心凹排列[1,6],部分病例黄斑区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改变,病灶间无融合。病灶因眼底色素含量的不同,可呈暗红色、紫色或者棕色,无赤光下更易识别病灶[7]。
AMNR发病原因不明,口服避孕药、“感冒样”症状、外伤、头痛、肾上腺素的应用等被认为可能与AMNR的发病有关[5]。Sarraf等[8]研究认为,本病发病的直接原因为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阻塞。
AMNR患者的辅助检查表现多样,视野检查多为旁中心暗区,形态与眼底病灶外观吻合[5],少数病例可表现为生理盲点扩大[9]。ERG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晚期病灶区域可出现波形异常,振幅降低[7,11]。FFA多表现正常。其中,OCT成为诊断该病并进行临床观察的主要手段。OCT主要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外层病变[10],包括急性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外核层/外网状层的高反射信号带,慢性期患者表现为外核层变薄等。Sarraf等[8]依据OCT进一步将AMNR分为2种类型:1型表现为外网状层/内核层区域的高反射信号带,随后出现内核层变薄;2型表现为外网状层/外核层区域的高反射信号带,随后出现外核层变薄。
本例患者最初眼底检查病变不明显,初步诊断为I型AZOOR,但红外照相显示存在明显的病灶,并且OCT检查显示外层视网膜破坏,符合AMNR。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OCT检查表现为椭圆区及光感受器外节病变,与经典病例描述不完全吻合。我们分析可能的原因:(1)患者发病4d后来诊,可能已错过发病的急性期;(2)经检索既往文献,发现也有病例报道类似的OCT表现[12],是否提示该类疾病具有多种不同的OCT表现,其发病机制及原因仍需进一步分析。
AMNR病因不明,治疗也无统一标准,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物能否改变病程也未证实。同时,文献提示本病可自发完全缓解,也可造成永久性视力下降[8]。对本病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向患者合理解释预后,避免误诊所造成的过度治疗以及过度治疗所产生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蜂蛰伤眼部2例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白点状视网膜变性
药理学青光眼病例分析
干眼症言误诊病例分析
二尖瓣附瓣:急性视网膜动脉栓塞的罕见病因
一例fuchs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与特发性玻璃体视网膜变性
高度近视引致眼底黄斑劈裂如何治疗?
美国梅奥诊所的Abdellatief教授揭秘视交叉受损之谜
版
权
声
明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眼科医生
每日定时推送8条|中国眼科第一微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