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3日,医院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心来一位62岁中高龄的女性患者——杜桂鸿(名字为化名)。这是一位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二十多年的患者,由最初的视力下降、夜盲症状到最后视野慢慢变窄,视物立体感消失,使患者没有办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一向独立、倔强的杜女士只能在家人的照顾下日复一日的生活,慢慢地,性格乐观外向的杜女士也不愿意出门与邻居们交谈,越来越不爱出门,心里总是觉得对不起孩子。但是时间长了,她心里的不甘心都在漫漫的求医路上被磨平了。直到年2月份,过年走亲访友期间,无意间听朋友说起杨春华主任的“侧支循环术”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很有效果。了解到杨主任专业致力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研究三十五年,研制出侧支循环建立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并且还擅长黄斑变性,视神经不全萎缩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缜密的理论知识研究。杜女士暗自窃喜自己终于有机会重获光明了,却仍然抱着怀疑的态度,数十年的无效治疗使她始终没有勇气拨通咨询电话。
一面担心手术没有效果,一面是对光明的渴望,再三犹豫下,杜女士还是毅然决然的联系到了我们。听了我们的之前治疗案例和手术过程,她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挂了电话便跟孩子们商量想要来北京进行治疗。考虑到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手术费用也不贵,于是,一家人便踏上了来京求医之路。
年4月3日,杜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我们眼科,住院部的走廊上还有术后观察期正在活动的患者,如果不是这样零距离跟这些患者沟通,杜女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还能有机会重获光明,这也让杜女士变得更加有信心。
每一位见到杨主任的患者,都会被杨主任上一堂课,主任自己说:来我这里做手术的患者,是相信我们的能力,相信我们的技术,我们一定要把当今世界上主流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方式的现状为患者讲清楚,他们才会更加有信心把自己交给我们。
美国微型电极的植入:其价格高达数几十万,及其昂贵。
干细胞植入:实验阶段,还没有进入临床。
基因治疗:这一疗法也是杨主任所期待的,也为此提供了很多患者的血样,但这项研究已经有17年了,从来没有突破。很多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往往等不到这项研究成果。
听了主任讲完这些,看着主任收集的各种关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资料,杜女士更加坚信自己能重获光明的可能。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杜女士被诊断为: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结晶色素混合型绝对晚期)、双眼黄斑变性、双眼玻璃体混浊、双眼白内障,情况很不乐观。患者双眼眼前指数均不确定,双眼晶体皮质混浊,后囊膜混浊明显,双眼玻璃体可见絮状物飘动。眼底检查显示:双眼底视神经乳头边界清、色蜡黄、颞侧可见较大的脉络膜萎缩弧,网膜色泽污秽血管细,双眼网膜可见结晶、色素斑块分布,双眼黄斑区色暗、结构严重紊乱,中心光反射消失。双眼视野斑驳样大部分缺损。
年4月4日上午,躺在手术床上的杜女士,在全麻下进行了双眼自体血管取材侧支循环建立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只有少量出血,手术后,杨主任用红霉素眼膏加无菌敷料包盖以防止术眼感染。术后采取了抗炎、能量合剂、维生素药物治疗。术后拆线需要6天的恢复期间,这6天里,杜女士天天都想象着自己拆下纱布后的效果。年4月10日上午,杜女士拆除结膜缝线,切口I期愈合。出院时左眼视力为0.1/1.5米矫正0.15右眼视力0.12/0.5米矫正0.2。临走时,杜女士紧紧握着杨主任的手,不禁感叹:这样稀里糊涂活了20年,出院以后我一定多出去旅游几次,把这个世界好好看个够!
侧支循环建立术
侧支循环建立术是针对眼底血流量不足这一重要环节设计手术的思路有其合理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眼底血管直径、红细胞流速、血流量分别比正常人细36%,慢44%,少76%。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要维持其正常功能,必须随时接受营养物质和运出代谢产物,也就是新陈代谢物质交换。任何组织器官长期持续性的能量不足都会引起功能减退甚至衰竭。譬如:脑血栓导致肢体偏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以诱发心肌梗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引起肠坏死等。
杨春华主任认为,现代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发现时多是晚期,早在发生夜盲症状的时候,就应该采用手术治疗了。因此,在文章最后,我们还是希望所有患者在发现夜盲、视野变窄等症状时,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术后的效果会更好!也祝愿所有的RP患者都能重获光明!
杨春华
副主任医师
原铁道医学会理事
中华临床医学会理事
医院特聘专家
原国际眼科杂志编辑部理事
擅长项目
专业致力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研究三十五年,擅长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视神经不全萎缩治疗,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缜密的理论知识研究。
出诊详情出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
出诊地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