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晚期还能手术吗

编者按: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严重危害婴幼儿生命及视功能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大部分RB患者就诊时已到达晚期,即便经过综合治疗或者眼内注射化疗药物后,活性肿瘤仍难以完全消除或者仍存在玻璃体种植。因此,对眼内晚期RB患者行玻璃体手术具有可行性。作为RB治疗领域的专家,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马进教授在RetinaChina会议上,做了关于视网膜母细胞瘤手术风险分析的演讲,引起热烈的反响。

RB的国际分期

对RB如何进行分期?马教授指出,RB按严重程度进行分期是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目前国际常用的眼内期RB国际分期如下:A期:风险很低。视网膜内散在对视功能无威胁的小肿瘤。所有肿瘤局限于视网膜内,直径≤3.0mm;肿瘤距离黄斑3.0mm,距离视神经1.5mm;没有玻璃体或视网膜下的种植。B期:风险较低。没有玻璃体或视网膜下种植的肿瘤。不包括A期大小和位置的肿瘤;视网膜下液局限于肿瘤基底部5.0mm以内。C期:风险中等。伴有局部视网膜下或玻璃体种植以及各种大小和位置的播散性肿瘤。玻璃体和视网膜下种植肿瘤细小而局限;各种大小和位置的视网膜内播散性肿瘤;视网膜下液局限于1个象限内。D期:高风险。出现弥散的玻璃体或视网膜下种植。肿瘤眼内弥漫生长;呈油脂状的广泛玻璃体种植;视网膜下种植呈板块状;视网膜脱离范围超过1个象限。E期:极高风险。具有以下任何1种或多种特征。不可逆转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大量眼内出血;无菌性眼眶蜂窝织炎;肿瘤达到玻璃体前面;肿瘤触及晶状体;弥漫浸润型RB;眼球痨。

联合PPV术治疗RB,短期效果显著

马教授指出,RB的局部化疗容易产生耐药性,并且对D期的预后通常不佳。因此,对D期患儿进行联合PPV术的有效尝试,并综合分析手术利弊、合理评估手术风险,有助于改善D期患儿预后。为此,马教授对15名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回顾对象为D期眼内期RB患儿(弥散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种植,高危),无眼外和全身转移,年龄9月-7.5岁,发病眼均为独眼。病史、症状、体征、影像拟诊RB,术前MRI、CT无视神经异常,术前眼前段正常。评价指标包括患儿生存率、肿瘤复发率、手术并发症。治疗方法为:全身化疗(长春新碱、卡铂、依托泊甙)2周后,进行眼内注射局部化疗(拓扑替康,20μg/ml),1周后全麻行25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中进行灌注(灌注液含拓扑替康,5μg/ml),保留透明晶体,多个粟粒性视网膜瘤体剥除,玻璃体及视网膜下种植颗粒清除,眼内充分灌洗,采用电凝激光冷凝抑制瘤体扩散。术毕眼内0.1ml拓扑替康(20μg/ml),三切口抑瘤处理(冷凝缝合及结膜下化疗)。马教授表示,15例患儿均手术顺利,眼内瘤体及种植颗粒清除尽,随访期内(3~26个月)无眼内肿瘤复发及全身转移,均保存眼球及视功能。图解术后疗效马教授用一系列随访的图片,简明扼要地展现了术后疗效。1.瘤体切除的愈合情况良好:2.视网膜种植灶切除术后愈合良好:3.术中可见到明显的瘤体钙化灶:钙化灶可以残留处理:4.手术切口的愈合5.化疗药/操作对视功能无明显损伤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复发,可行局部光凝联合局部化疗治疗。此外还有晶状体并发症,所有患儿均并发白内障。

小结

最后,马教授总结道,PPV可作为RB辅助治疗手段。手术操作注意事项包括:晶状体保留、切口肿瘤细胞预防、瘤体完整清除和切缘处理、眼内化疗药物的灌洗等。联合PPV术治疗RB在短期内有显著疗效,但是其更远期(3年)疗效尚有待观察。

专家简介

马进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副主任;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眼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委员;《ClinandExpOphtalmol》、《ClinicalOphthalmology》、《中华眼底病杂志》杂志编委。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xingguo.net/swmbxyy/67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