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原始玻璃体增生与晶体后纤维增生与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后脱离——
解剖:玻璃体不存在真正包膜,仅是物理学状态,可名之为临界面或界面,与球壁附着点为睫状体、视乳头周围。玻璃体皮质胶原与视网膜内界膜胶原的分离,原本胶原状的玻璃体液化后,突破临界面进入视网膜内界膜之前。
病因:玻璃体液化(最常见病因,包括炎症/创伤/手术)、机化物牵拉、玻璃体收缩、视网膜脉络膜的渗出、出血。
临床表现:若与患者年老有关,则没有临床意义,可不报,一般无需治疗。但可导致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
超声表现:玻璃体后部或后侧部光带,不规则,可厚可薄、回声可强可弱,其上可有破口,下方多合并出血。完全性脱离:玻璃体腔后部见弧形光带,与眼底部分离部分性脱离:弧形光带与视乳头相连合并玻璃体出血时:血液沉积使后界膜回声增强变厚,后界膜将混浊的玻璃体与玻璃体下液分开,二者不相通。动度明显,后运动活跃,呈吊床样。CDFI:光带上无血流信号。新生儿视网膜病——又称晶体后纤维增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多见于早产儿,有吸氧史,常为双眼。是一种视网膜增生性疾病,在玻璃体前部形成纤维膜。超声表现:玻璃体前方见低回声/等回声区,呈团状,边界清晰,其后方连接条状不规则光带,与视乳头相连,后运动不明显。
CDFI:光带上有血流信号,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相似,或能见其血管相连通。
视网膜脱离——解剖:是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间原有的潜在腔隙的分离。
病因:高度近视、炎症、肿瘤、机化物牵拉。
临床表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前漂浮物,眼前阴影遮挡。
超声表现:玻璃体暗区内、后壁前方显示不规则的连续性线条状/带状回声,线条影常较细。
完全性:光带常呈“V”形的特征性改变,后端连于视神经乳头,两前端连于锯齿缘。
部分性:光带一端与视乳头相连,另一端连于周围眼底光带。凹面向眼球中心,转动眼球时光带飘浮隆起度不一致。
不超过锯齿缘(眼球前方睫状体后方,眼球的2点钟和10点钟位置)
CDFI:光带内有动、静脉血流信号,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相延续。
医者一生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