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 PhilipJ.Rosenfeld教授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就职于Bas 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无论是什么会议,最激动人心的专题都是抗VEGF治疗(即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在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静脉阻塞以及很多其他黄斑疾病的运用,在抗VEGF治疗出现以前,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失明而告终。如今我们的治疗方法增加了很多。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治疗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是湿性黄斑变性的一个表现。另一个在亚洲常见的表现是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在中国有一个大问题:将近一半的病例表现为两种病变的融合。在美国,临床上最棘手的病例就是血管化的色素上皮脱离。如果我们不对它进行治疗,患者将会致盲,这是因为色素上皮的撕裂将会进一步恶化,并出血最后形成一个纤维化的瘢痕。
眼底病治疗的未来发展在美国,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治疗负担,我相信中国也面临着一样的难题,不仅仅是对患者的负担,而且还有对医生的负担,医生必须每月或者每6-8周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我们所期望看到的治疗是患者经过治疗后不需要短期随访,例如只需要3个月或者半年再回来随访。最令我有期望的治疗是关于抗VEGF缓释治疗。现在又两大方法。一个是缓释植片,缓慢释放抗VEGF药物。另一个就是基因治疗。在缓释植片治疗方面,主要有两大类,一个是封装细胞技术。这个技术有一个小圆柱状容器,在内部细胞可以生长,并产生抑制VEGF蛋白,即可溶性VEGF受体FLT受体。另一个战略是在眼周植入一个可储存设备,然后在规律的时间段向其中填补药品,这样它能够不断地缓慢释放药物进入眼睛。另一类方法就是基因疗法,通过腺病毒相关载体分泌可溶性的FLT受体来拮抗VEGF。你感染细胞,然后使他们产生可溶性的抗体。我们现在正在研发各种策略在减少玻璃体腔注射的次数,这样我们就不用每个月接诊患者,这对患者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患者视力下降的最大原因是接受注射的次数不足。这些新进展减少了临床负担,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更好因为医院进行玻璃体腔注射。
中国眼科医疗卫生的思考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一大危机是医保的覆盖面不全,这使得患者的经济负担较重。在美国,我们也有医保危机,但是不同的是,患者没有药物选择的权利,因为医保公司限制的用药的种类。所以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重要的是研发性价比更高的治疗,这样,药物更便宜,医保公司就更愿意将其纳入医保,那么患者和医生就有更加广泛的选择。我认为影像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运用OCT特别是扫频OCT等新型影像学方法,我们能够不经过散瞳就能获得患者清晰的影像学资料。对这一方面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议,关于是否对患者散瞳,我的一些同事对我进行反驳。但是通过新型的OCT技术,我们能够得到足够广角足够清晰的像素的视网膜图像,来确诊疾病,患者不用散瞳就能确诊,而且治疗效果根据影像学资料来评估,这样的时代可能将要来临。这样不需要全部彻底的眼科检查,患者通过一个远程的移动视力仪器就能够监测他们自己的视力变化,这真的省了很多的时间。这样也能提高临床效率。我们能够在不对患者进行彻底地检查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