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尿病会被爱人嫌弃吗
中午看了《今日说法》,片中讲述一个中年女性小如的悲惨故事。年,近35岁的小如总是流产,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小如的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
年,她的病情发展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每天需要花许多钱做肾透析。就小如的身体情况,孩子肯定不能生了。但这还不是最悲惨的,就在小如肾透析的第二年,她的丈夫有了外遇,并在异地结了婚。小如本打算起诉丈夫重婚罪,但考虑到十几年的夫妻感情,只起诉了离婚。
看完片子后感觉很可怕,虽然我和老公已经有了宝宝,但是鉴于糖尿病患者的身份,总怕自己将来也会发生并发症,结果变成和小如一样的命运:花许多钱看病,被老公嫌弃。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很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湘
看完来信后,我能感受到你的焦虑和恐惧。你担心自己的婚姻是否安全和稳定,如果有了并发症会不会被爱人抛弃。我想这些情绪本身就存在于你的内心,所以当你观看《今日说法》时会感到害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许是造成你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原因,而你婚姻本身的稳定、情感交流、承诺等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在你预想并发症来临时会感觉不到婚姻大船的保护和安全呢?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婚姻。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一个著名的婚姻理论———婚姻三角形理论。他认为构成婚姻的三个要素就如三角形的三个边,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包括强烈的情感表现,如对他人产生强烈的、着迷的想法,希望与对方形影不离、谈话等持续性行为的欲望。在激情关系中,人们常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时会导致不计后果的行为。如常看到影视作品里男女之间生死相依的激情,或者是一见钟情的故事,实质上这些是身体的吸引和激情的上演。请问,在你的婚姻里,曾经或现在有过这样的激情吗?如果没有,我想你和你的爱人是否愿意去尝试着体验激情呢?
“亲密”包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分享,两人互相的尊重、信任和包容,能够熟悉和接纳彼此的不完美,包括疾病和特别的性格。“亲密”虽然没有“激情”强烈,但能促进夫妻之间相互亲近,产生人际的温暖和安全,婚姻也得以天长地久。
“承诺”与时间直接相关,它是给对方以爱的诺言,并伴有强烈的维持长期婚姻的愿望。不要认为老夫老妻就不需要内心表白和海誓山盟,它是稳定婚姻所需要的精神支柱。在夫妻关系中,双方在相互稳定、持续、确定的情感中,你们此时不仅是伴侣,更是心灵相依的追随者。在这种承诺关系中,双方会把信任和奉献放在心上,不会因为对方的弱点去伤害另一方。虽然日常生活中冲突在所难免,但并不会让彼此感觉到婚姻崩塌,更不会因为疾病的到来而产生被抛弃的伤害。
如果婚姻中的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方面都很完满,就可以抵御一切的苦难和疾病。而疾病的到来则只会促进夫妻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让彼此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情感的真挚、婚姻的温暖。
所以,请你思考:如何能够增进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体验亲密?如何能够尝试着去信任对方的承诺?请你尝试着问对方:希望你如何做;请你尝试着向对方提出要求:希望他如何做。我相信,通过你们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你会逐渐放下焦虑和恐惧,感觉到婚姻的安全和稳定,也不会再对并发症的到来焦虑了。
02
腹泻要高度警惕低血糖
我患糖尿病已经8年,也曾多次发生过低血糖,一般通过及时补充食物得以纠正。但去年10月份发生于夜间的一次低血糖,差点让我丢掉了性命。
这次低血糖事件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之前两天,我发生了原因不明的腹泻,很严重的水样便,一天腹泻七八次,吃药也未能止住。到了20:00,我感到一阵阵头晕、出虚汗,当时我意识到可能低血糖了,一测血糖,果然才2.9mmol/L。赶快喝了一大碗浓白糖水,又吃了些东西,低血糖症状有所缓解。22:00的时候我睡觉了,没有再测血糖。
下面发生的事情是老伴后来告诉我的。
第二天凌晨4:00,老伴醒了后问我要不要喝水,我没说话,再问还是不吱声。老伴一摸我的手脚,已经冰凉了。老伴慌了,赶紧起床打。在等的过程中,老伴继续喊我,又给我穿上衣服。医院急诊室后,一测血糖,1.3mmol/L。一直抢救了4个多小时,我终于脱离昏迷状态。睁开眼睛看着陌生的天花板,我还迷迷糊糊地问老伴:“这是哪里?”老伴流着泪回答我:“你可醒过来了!”之后一直住院十多天才回家。这次如果不是老伴发现得及时,到医院抢救得及时,我几乎就没命了。
经过这次极其危险的低血糖事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低血糖绝不是个小事情,严重的话随时可能丧失意识。特别要说的是,这次低血糖的发生和我前两天的严重腹泻有关。所以,在此提醒广大“糖友”,当发生腹泻时,一定要减量或停服降糖药,同时要不断测血糖。夜间睡着后的低血糖最为危险,此时,家人的陪护尤其重要。
03
饮食三方法助餐后血糖平稳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血糖高是很多“糖友”面临的问题。由于人体一天当中有十几个小时处在餐后状态,餐后血糖的数值通常又高于空腹血糖,故和空腹血糖略高的情况相比,餐后血糖高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更大。控制餐后血糖除药物治疗外,饮食管理也至关重要。合理饮食对保持餐后血糖平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选食材,巧烹调选择消化吸收速度慢的主食,用粗杂粮代替精白米饭,且不吃甜食。首先认识消化吸收慢的食物,糙米饭比白米饭消化慢,全麦馒头比白馒头消化慢,燕麦片比玉米片消化慢,红小豆、芸豆、蚕豆之类的豆子比所有粮食的消化都慢。鼓励糖尿病患者多用粗杂粮代替精白米面。
其次,认识烹调方式对食物消化速度的影响。从烹调方法来说,煮软煮烂的食物消化快,而需要咀嚼的食物消化慢;打碎的食物消化快,颗粒完整的食物消化慢。因此烹调主食时,尽量不要煮得太软,能整粒吃的食物就不要打碎了吃。
对于没有消化系统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消化慢的食物可以在保持血糖反应平稳的同时,餐后还有长时间的充沛体能,不易感觉困倦。
控制糖和淀粉的总摄入量
即使是吃粗杂粮,也要控制总量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杂粮的热量和精白米相近。各种粮食的淀粉含量相当接近,均在70%~80%之间,即便包括杂豆,其热量水平也很接近,均在~千卡/克之间,大同小异。比如有些人认为玉米是粗粮,每餐吃两个大玉米棒,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已经过多,总的血糖上升幅度就会加大。
很多人认为水果干很健康,于是大枣、葡萄干、桂圆、杏干等大把地吃,这也会带来太多的糖分,从而提高血糖反应。这些水果干的糖含量在70%以上,健康人每天吃一把就足够了,否则就要相应扣减主食;而糖尿病患者更应浅尝辄止。
一餐食材巧搭配
在吃主食的同时,多摄入一些延缓血糖上升的食物,比如大量的少油蔬菜以及豆制品、奶类、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来配合主食尤其有益,因为它不仅能有效提高饱腹感,还特别有利于预防认知功能的衰老,有利于预防多种癌症、冠心病和糖尿病。
通过调整食物摄入的次序和比例,即饭菜混着吃,不仅能延缓胃的排空速度,还能让同一时间进入血液的血糖含量得到控制。
糖尿病患者即便是在饮食上有所注意,如果仍然保持懒动习惯,任由体重日益上升,也很难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效果。在控制主食数量、选择杂粮豆薯、控制油脂和加强运动几个方面同时努力,坚持不懈,就不愁看到血糖控制改善的欣喜成果。
温馨提示
增强自身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提高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控制餐后血糖大有裨益。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腰腹上的多余脂肪减去,胰岛素敏感度就会随之上升,血脂代谢就会回归正常状态。把身体的紧实度提高,让肌肉更加结实,血糖控制能力就会加强。这是因为,肌肉能够储藏大量的肌糖原,令血糖不容易拥挤在血液中;肌肉的运动又会有效消耗血糖,使高血糖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