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你一声ldquo西游记迷rdq

助力青少年祛除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625544.html

“齐天乐”春晚上《大圣歌》与观众见面。

此前,我的文章都是聚焦于82版西游记的幕后创作情况。今天,咱们换一个话题,来谈谈一个有趣的群体——西游记迷。这些年来,不少西游记迷活跃在我周围,给杨导演和我带来了很多快乐;还有大量我不认识的西游记迷,他们经年累月地谈论这部剧从台前到幕后的剧情、人物、故事。也正是他们,让82版西游记有了持续播出30余年的理由。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说。

又到暑期了,我看到好几个台又在轮番播出西游记,列为看官,你们又看了吗?借用银角大王的一句经典台词:我叫你一声西游记迷,你敢答应吗?

影迷宋好送给杨导演的手绘西游记漫画。

“西游记迷”不等同于追星族

什么叫西游记迷?迷到什么程度算?这些定义性的表述我也搞不清楚。只知道自从这部剧播出以来,就一直有喜欢它的观众跟剧组联系。最初是给电视台写信、打电话;后来他们就直接跟杨导演联系、跟我联系;再后来,我就知道了还有西游记迷这么一个群体。

和他们接触之前,按我的理解,所谓西游记迷,无非就是追星族中的一种,他们可能就是专门喜欢西游记里的某一个演员吧。和他们接触之后,我才知道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的兴趣并不在某一个演员身上,他们对这些演员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兴趣,这就跟追星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整个剧组、聚焦于幕后创作,对一个小妖小怪、一个配音演员、一个剧务人员,甚至剧组的造型师、词曲作者、武术指导都十分熟悉并经常谈论。也就是说,他们的感情,是针对整部剧的,而不是某一个人的。时间久了,有些我这个亲历者都忘了的事情,他们却都能说出来。对于幕后人员来说,这确实是一种莫大的感动。

新加坡西游记迷周家进寄来的自制相框。

有“西迷”每年自费出一本西游记画册

那么这些西游记迷都做过什么?都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我把我听到的、看到的说一说:这些年来,我们家收到了好多好多西游记迷的来信,信中除了向杨导演致敬外,一般还都会写出自己对剧情设计的看法以及西游精神的理解。有人开了专门介绍幕后故事的网络平台;有人建了专门讨论西游记的群;有人每年都要自费出一本西游记画册;还有人时常给我们家寄来各种吃的……现在媒体都说我们这一版叫“86版”西游记,而“专业西迷”都是说“82版”,因为年这部剧就正式开拍了;有些西迷会特意去逛潘家园,还在各种网店上搜索,花高价买与西游记相关的藏品;普通人看剧都喜欢“跳过片头”,西迷看西游记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看片头,只为了重温一次《云宫迅音》,有一次还听到一个西迷说:“现在电视台每次播西游记都会剪掉片头,我觉得毫无诚意……”还有比较令我无奈的事情是,我听说百度贴吧的西游记吧里,有西迷专门讨论试集与后来的版本有什么不同,还说早先西游记拍过50多集!我以西游记摄像师的身份发誓,确实没有这种事!从来就没有拍过50多集!西迷对西游记的热爱我是理解的,但我实在变不出来50多集呀……(不过关于西游记剧情删剪的问题,我还真是有话要说,本文最后再提。)

前几天,曾经给我家做保洁的小雷跟我说,在杨导演的告别仪式上,她和一个远道而来的西游记迷聊了半天。那是一个从小看西游记长大的小伙子,对于西游记、对杨导演,有很深的感情。听说杨导演去世了,他三个晚上没有睡着觉,一直在想要不要来北京参加杨导演的追悼会。路程这么远,家里条件也一般,要不要来这一趟?他想了很久。最后,他决定一定要来,来送杨导演一程。他说,如果不来的话,恐怕以后永远也睡不好觉了……这些西游记迷对我们来说,确实太珍贵了。我们晚年对很多事情都比较失望,但西游记迷,可以说就是杨洁和我生活中的“正能量”。下面,我就着重来说三个典型的例子吧。

在杨导演的告别仪式上,有观众展示出自制的西游记人物谱,藏头诗曰“杨洁千古”。

剑桥博士靠西游记度过艰难求学路

年底的时候,《鲁豫有约》要做一期“西游记剧组30年聚首”的节目,找来了一些“骨灰级”的西游粉丝做观众。节目录制中,我们结识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伙子,他叫王昱,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当时,他还是一名留学生,如今已经是北京大学医学院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老师了。30多年来,他的身份不停变化,但对西游记的那份热忱却始终如一。他一米九的高个子,性格稳重儒雅,但却听说他的办公桌上贴了好多西游记的剧照,搞得很多同事都笑他,无法理解一个大男人为什么会如此喜爱一部“儿童剧”。这个孩子对西游记的痴迷深深打动了杨导演和我,随后我们一直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特意为我们制作了一本“西游记剧组通关文牒”,杨洁时不时就会拿出来看看;我前段时间生病,他也跑前跑后找人帮忙。

王昱根据西游记剧组在拍摄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制作而成的“西游记剧组通关文牒”。

在一次次的接触中,他还原了一个西游记迷的成长过程。王昱是82版西游记的同龄人,一听到片头曲“啾啾啾”的声音,他就会全身血液沸腾。只要电视台重播,他就会看,后来已经达到了在任何时候闭上眼,脑海中就能把所有镜头、对白浮现出来的能力。除了剧情、台词熟记于心,连配角扮演者的名字、甚至哪一集哪里有个小穿帮镜头,他都能倒背如流。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西游记的重播还不像现在这么频繁,王昱就发动同学集体写信给中央电视台台长,要求重播西游记。他跟我说,后来他到英国留学,去曼联球场看英超时、去白金汉宫参观女皇官邸时、在剑桥听诺贝尔奖获奖者讲座时,小声哼唱的都是《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这些歌。每当这时,他都会半开玩笑地把自己标榜为“历史上第一个让西游记的歌声唱响在这里的人”。对于他的这份执着,说实话我有时也难以理解,我不知道有多少亲身参演过西游记的人能做到这一点。

很多“70后”、“80后”对西游记情怀,更多是停留在童年时代,但对王昱来说,却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增无减,他由喜欢看西游记电视剧、听西游记歌曲,逐渐升华到把“西游精神”和剧组拍西游记时的奋斗精神,植入到了自己的人生奋斗轨迹中。我听他说,英国留学十年期间,从本科到博士毕业,是82版西游记的视频陪他度过了孤身一人在国外的娱乐时光;西游记的歌声,伴他走过了宿舍、课堂、图书馆、打工地点这四点一线的路途;也是西游记剧组的精神,支撑他度过了一个人在海外求学那最艰苦、最难忘的日子。刚出国的时候,他每天放学后要打两份工,晚上回家后累得衣服和鞋都懒得脱,直接趴到床上的时候,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西游记的歌,然后用剧中“也是你师徒做瘴未完,该有这次磨难”和“佛门中九九归真,还少一难”的台词来安慰自己。为了提高成绩,他有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没日没夜的复习、冲刺。实在困了,就看一集西游记,给自己提提神,用西游记里“勇往直前、不到终点誓不回还”的精神来鼓励自己。

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西游记?他说,小时候是喜欢看这部神话电视剧,长大之后,是这部剧和剧组的精神一直激励他勇往直前,一直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王昱还告诉我,他有几位朋友,有喜欢西游记的,也有喜欢杨导的另一部作品《司马迁》的。他们几个人共同的特点是:不是单纯喜欢某个角色或是某位演员的追星族,也不是单纯地喜欢这部电视剧作品,而是更进一步地领悟到了杨导在其人生道路上,与唐僧取经、司马迁写《史记》一样的高贵品质与坚韧正直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嵌入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上。

杨洁曾为王昱创建的”82版西游记微平台”写了一封信。

为了更好地向网友介绍西游记,王昱在微博上开了一个叫“82版西游记微平台”的账号,有不少网友都很喜欢看他制作的内容。杨导演还曾给这个平台写去一封信,她说:“82版西游记微平台超出了我的相象,平台的博主对西游记理解之深、涉猎之广、热爱之切实在令我吃惊……”今年4月,杨导演去世了。在4月21日的告别仪式之后,这个账号发出了它的最后一条微博,王昱说,当初建这个微平台,除了介绍宣传这部经典作品背后的艰辛之外,另一目的便是搭建一个西游记迷们与杨导沟通交流的桥梁。如今,杨导驾鹤西行,这部剧已经被历史打上了封条,成为永恒,就让时间在此处停止吧。

由于当时去美国出差,王昱医院最后的一段日子和告别仪式。回国后,他立刻赶到家里来。一进门,看到杨导演的照片,这个一米九的大小伙子立刻跪下来磕头,边哭边说:“杨导演,对不起,我没来得及送您最后一程……”我在旁边看了深受感动。

王昱参加《鲁豫有约》节目录制。

山东小友靠西游记走出抑郁生活

山东的于维明,是我们的另一个小友。我时常会收到他寄来的海边特产,杨导演去世后,他还多次请我去他们那儿的海边散散心。小于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游记迷,他每年都会自费出一本西游记画册,还给这个系列画册起了一个名字,叫《仰望》。他说,“仰”谐音“杨”,“望”谐音“王”,寓意杨导演和我。

于维明每年都会自费制作一本西游记画册。

有一次我问小于,82版西游记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说:“是血?是肉?是魂!”他小的时候,几乎把全部的零钱都用来买了西游记贴纸,虽然才几毛钱一张,但对于当时的他来说绝对算奢侈品了。他还收集了很多西游记贺卡、明信片,并把这些收藏看成最宝贵的财富。据小于介绍,过去他喜欢西游记,是因为某个演员、某个镜头或某首歌,现在爱它的理由,更多的是因为了解了西游记当年拍摄的幕后故事以及整个剧组的艰辛与不易。“82版西游记是一本百科全书,它给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当年剧组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而那个时代的产物,比如年画、挂历、台历等等,它们不仅是年代的衍生品,也见证了中国年画史的一个变化过程。”小于说。

在小于看来,这部剧不仅仅是重播的神剧,也是治病疗人的神剧。几年前,小于的父亲去世了,对他打击很大,使他变得很抑郁,很难掌控自己的情绪,有时觉得自己像块木头停在那里一样,生无可恋。后来,他认识了一位爱好收藏的金庸迷,这人说,当他情绪不好时就去翻看自己的藏品。后来,小于也试着去做了,再加上西游记迷朋友的开导,他才得以跳出来。这几年,他通过网络结识了更多的西迷,还建了西游记影迷会QQ群。现在每年出一本“会刊”,从年开始制作,直到今天。他说,我们迷的,更多的是这部剧的创作精神,以及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依然能给我们带来的震撼。随着聊天工具的发展,他又组建了“杨洁版西游记影迷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xingguo.net/swmbxzl/79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