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electroretinogram,FERG),是视网膜神经元受到光刺激时,在角膜端纪录到的一组电位变化,它的波形产生,是视网膜多种神经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为了让FERG的检查结果,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可比性,提出了“国际标准”,全世界都要按照这个标准去做。
??每个报告,应包括5个反应:视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振荡电位、视锥细胞反应、闪烁光反应。
??每个反应的波形成分,都对应着不同视网膜神经元的活动,比如:a波起源于光感受器、b波来自双极细胞和/或Müller细胞、振荡电位可能与无长突细胞有关并对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变化十分敏感。
??每个反应波形(尤其是瞬态反应),主要分析2个指标:振幅和峰潜时。
??每个检查室应建立自己的正常值范围,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检查室之间的正常值可能没有可比性。
闪光视网膜电图的5种反应
当按照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的“操作指南方案”,完成检查后,仪器会自动生成包括5种反应的报告,并对波形成份进行自动标记。如果医生认为仪器的波形成份标记“不合适”,可以进行手动标记。
在整个闪光视网膜电图的记录过程中,包含了多种反应成分,但临床上,主要对上面的5种反应进行分析。
应当熟悉每种反应的英文表达方式,这是因为国外产品的“报告单”几乎全是用英文进行表述的:
??视杆细胞反应(rodresponse,Rod)
??最大反应(maximalresponse,Max)
??振荡电位(oscillatorypotentials,Ops)
??视锥细胞反应(coneresponse,Cone)
??闪烁光反应(responseofflicker,flickerERG),由于这项检查使用的是30Hz标准闪光强度刺激,因此在有些仪器的报告单上是用30Hz来表示这个反应的。
在有些仪器的报告单上,视杆细胞反应用Rod标示,最大反应用Max标示,振荡电位用OPs标示,视锥细胞反应用Cone标示,闪烁光反应用30Hz标示。
闪光视网膜电图参数的含义
以视杆细胞反应(Rod)为例,闪光视网膜电图的报告,界面比较简洁,参数也不是很复杂。
视杆细胞反应
视杆细胞反应,是在没有背景光照明的暗适应条件下记录到的反应,主要反映视杆细胞的功能。刺激光强度为低于标准闪光强度(1.5~3.0cdsm-2)2.5log单位的弱光。
视杆细胞反应,属于“暗适应ERG”。
??需要注意的是,检查医生(或技术员)在波形不理想时,可能会不适当增加光刺激次数,以获得“漂亮”的波形,这一点必须注意。因为光刺激次数太多,可能会改变视杆细胞的暗适应状态。
??关于记录电极,即便是同一个受检者,不同类型的电极记录出的数据可能不同,尤其是振幅,这在随访观察或报告对比观察时应当注意。
??临床:由于视杆细胞的自身特性和视杆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特点原因,主要用于视网膜变性类疾病,如各种类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但也适用于视网膜中周部病变的检测。
最大反应
最大反应,是对暗适应眼,用白色标准闪光强度(1.5~3.0cdsm-2)刺激,诱发出的是视锥细胞系统和视杆细胞系统的混合反应。也就是说,最大反应包含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2大系统的反应成分。是
??最大反应的检测,也需要注意不要过多地进行光刺激,因为最大反应和视杆细胞反应都属于“暗适应ERG”类型。
??叠加技术,可以使波形变得更加“平滑”。有时,检测人员为了得到“漂亮平滑”的波形,可能会增加叠加次数。这样做,虽然波形会显得“好看”,但会人为消除掉b波上升相上的“小波”,有时也可能偏离正确的振幅幅值。因此,叠加次数也不宜过多。在叠加这一点上,FERG与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和VEP有所不同。
??临床:最大反应可用于多种眼底疾病的检测,但在波形分析时应注意下面这个问题。
从光感受器角度看,最大反应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混合反应”,当最大反应的振幅下降时,应分别看看视杆细胞反应和视锥细胞反应的振幅下降幅度,比如,假如视锥细胞反应的振幅降低比视杆细胞反应振幅下降明显,那最大反应的振幅下降,可能主要是视锥细胞异常引起的。
振荡电位
振荡电位(OPs),是在暗适应条件下,检测到的ERG的b波上的1组振荡小波。
OPs通常可以检测到4-5个小波,这些小波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被命名为OP1、OP2、OP3、OP4、OP5......。
??尽管每个OPs的子波都可以检查出它们的潜伏期和振幅,但临床上为了方便起见,通常采用计算OPs振幅总和的方法。振荡电位起源于内层视网膜,可能反映了从无长突细胞到双极细胞间的抑制性反馈回路状态。
??临床:OPs主要用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变化比较敏感。
视锥细胞反应
视锥细胞反应,是在明适应状态下,用白色标准闪光强度诱发出的反应,主要反映视锥细胞的功能。
??临床:主要适用于黄斑病变的检测。
闪烁光反应(30Hz)
闪烁光反应,是对明适应眼,采用标准闪光强度,30Hz快速刺激频率,分离记录视锥细胞功能的另一种检测方法。
??闪烁光反应的测量方法,不同于前面的几种反应。通常测量5-6个反应波形,取每个振幅和峰潜时进行平均,得到平均振幅和平均峰-峰时间。这是传统常用的方法,现在有了新的计算方法,但还没有在临床推广使用。
??临床:主要用于黄斑病变的检测。
为什么“b波”如此受青睐?
在闪光视网膜电图的波形分析时,主要是对b波的振幅和峰潜时进行分析。
那么,这里一定有一个疑问,既然起源于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波形成份是a波,为什么却要分析起源于双极细胞和/或Müller细胞的b波?更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Müller细胞只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而且也并不处于视觉信息传递的神经通路上。
这可能有2个原因:
??在FERG的波形中,b波是最易于观察到的成份,对光十分敏感,而且对b波的研究也最为深入。
??虽然b波起源于双极细胞和/或Müller细胞,但b波的变化却是光感受器活动的结果,因此最终还是反映了视网膜神经元的活动。
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主要适应症
概括地说,FERG主要用于视网膜疾病和脉络膜疾病。下面这些疾病可能出现FERG的异常: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等。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屈光间质混浊时,了解或预测手术效果。
??黄斑部疾病、视网膜炎症、脉络膜炎症、视网膜脱离以及眼球钝挫伤等。
飞渡青藏高原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