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眼科学会(AAO)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指南进行了更新,包括病史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临床治疗、随访方案和患者教育等方面,AAO发布的眼科临床指南(PPP)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不针对个体方案。临床中,眼科医师仍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临床判断和对患者有益的治疗选择。制定指南时纳入研究的质量根据SIGN分级,从高到低依次为:I++、I+、I-、II++、II+、II-、III;证据质量根据GRADE分级,从高到低依次用1、2、3表示;推荐等级根据GRADE分级,从强到弱依次用A、B表示。
初始病史评估
·症状(视物变形、视力下降、暗点、闪光幻觉、暗适应困难)[II-,1,A]
·药物和营养补充剂的使用情况[III,1,A]
·眼部疾病史[II+,1,A]
·用药史(包括曾出现的任何超敏反应)[II+,1,A]
·家族史(特别注意有无AMD家族史)[II+,1,A]
·社会史(特别是吸烟史,最好可以定量)[III,1,A]
初始体格检查
·全面的眼科检查II++,1,A]
·使用立体生物显微镜检查黄斑区[III,1,A]
辅助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诊断和管理AMD十分重要,尤其是可发现视网膜下积液的存在和明确视网膜变厚的程度,还可以精确追踪结构变化,以协助眼科医师评估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对临床治疗的反应。上述特性是其他影像学手段不能达到和代替的。
对于临床AMD患者,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荧光素静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患者主诉有新出现的视物变形[II-,1,A]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视物模糊[II-,1,A]
·临床检查示RPE或视网膜隆起、视网膜下出血、硬性渗出或视网膜下纤维化,或OCT检查显示积液[II-,1,A]
·用于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变及判定其范围、类型、大小和位置,并计算病变组成或典型CNV比例[III,3,B]
·指导治疗[若实施激光光凝术或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III,3,B]
·发现治疗后仍然持续存在的CNV或CNV复发[III,3,B]
·协助确定临床检查结果不能解释的视力下降的原因[III,3,B]
在每一个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机构中,均应制定常规管理方案或应急方案,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检查风险,并能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III,1,A]。
随访病史评估
随访体格检查
(内容略,具体见全文)
新生血管性AMD治疗后随访
·对于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包括阿柏西普、贝伐珠单抗和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约4周进行随访[III,1,A]
·对于接受维替泊芬PDT治疗的患者,治疗后至少每3个月1次进行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直至病情稳定[III,1,B]
·对于接受热激光光凝治疗患者,应在治疗后2~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在治疗后4~6周再次对患者进行随访问[III,1,B]
·其他检查,如OCT、荧光素血管造影,应根据临床所见和眼科医师的判断决定是否进行该项检查[I++,2,B]
患者教育
·对于所有AMD患者,应当就疾病的预后、各种治疗方法的潜在价值、各种治疗选择对眼部视觉和功能状况的影响进行宣教[III,1,A]
·对于患有早期AMD的患者,应鼓励其定期进行散瞳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中度AMD
·对于合并高危AMD类型的患者,应当告知其发现新发CNV症状的方法,并告知其及时与其眼科医师汇报和联系的重要性[III,1,A]
·对于单眼患AMD患者,应告知其检查对侧眼视力,即使没有相关症状,也要定期随诊,一旦出现新的或明显的视力症状,应当及时就诊[III,1,A]
(其余内容略,具体见全文)
临床管理推荐
AMD患者的临床治疗建议及随访计划见表。
(《眼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