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逐渐成为现实生活常见疾病,大家身边或多或少都有糖尿病患者身影。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医学水平提高,医疗技术也在更新迭代,糖尿病虽然没有治愈“特效药”,但通过药物控制,配合恰当饮食、定期监测血糖,完全能够降低并发症概率,致死率显著下降。
上述糖尿病并发症预防手段中,药物控制与恰当饮食不再过多赘述,关键在于血糖监测。很多患者家中都有血糖检测仪,方便餐前餐后数值评估。
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医院体检数值,似乎存在较大差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糖尿病人到底该如何控制血糖?医生一文解答。
糖尿病
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对糖尿病进行深入分析。从其医学名称定义就可看出,该类疾病与“糖”脱不开关系,当然此“糖”非彼“糖”,它主要指血糖代谢不足。
一般来说,机体多余糖质,如葡萄糖、麦芽糖等,都可经过胰岛素调和,达到稳定状态。但糖分摄入过多,就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代谢异常,血糖持续性升高,最终归路就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呈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综合大数据来看,诱因主要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家族遗传等密切相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重骤降、浑身无力、视网膜病变、皮肤瘙痒、四肢麻木、腹泻、便秘等。
医生提醒,确诊糖尿病后,首先要通过饮食进行控制,如果愈后良好,保持优良习惯即可;部分患者血糖持续性高居不下,就要进行药物控制,二甲双胍是典型用药方式;更有甚者,走投无路,只能靠打胰岛素稳定病情。
但是,不管采取何种治疗方式,都存在共同特点,那就是定期监测血糖必不可少。医院复检外,患者自备家庭血糖仪进行检测,也是重中之重,方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治疗预案。
糖友在家监测血糖,如何提高准确度?
1、定期清洁、校准家庭血糖仪
很多糖尿病患者,习惯于每天餐前餐后监测自身血糖,这就使得血糖仪使用频率显著增加。众所周知,在家监测血糖,要刺破手指,把血液滴入测试区,仪器才会有所反应。这就存在问题,血液长期在测试区中,得不到及时清洁,就会产生氧化反应,影响下一次监测精准度。
另外,仪器不像机体大脑,越用越灵活,反而会随时间推移,使用频次增加,灵敏程度越来越低,这就需要通过定期校对,来弥补短板。
2、采血方法要选对
血液科医生认为,患者在家测血糖,最好定位在手指指尖位置,此处皮肤偏薄,应激反应不明显,有足够出血量,恰好满足血糖检测仪采血要求。采血前,需要认真清洗手指,并揉搓预热,加速该位置血液循环,防止血液倒流,无法采集成功。
3、采血针头一次一换,不要吝啬
部分糖友把节俭刻进DNA中,觉得每次都是采集自身血液,不会造成交叉感染。因此便选择长期使用同一针头;甚至有部分患者比较谨慎,虽然使用同一针头,但是会用酒精消毒。上述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血糖检测误差,特别是后者,酒精会充当溶剂,降低血糖浓度,得不偿失。
4、恰当保存血糖试条
血糖试条,相对来说比较“脆弱”,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等外力因素影响,失去检测能力。医学专家认为,应该将其保存在干燥、阴凉处;此外,血糖试条开封后,保存期限只有3个月,需要尽快使用,超出期限,或许会导致血糖检测数值出现偏差。
5、注意血糖监测时间
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时时刻刻监测血糖,可以分时间段进行测量,然后罗列相关数据,待医院复查时,提交给主治医生,方便其做出精准判断。至于在哪个时间段测量,由于患者体质不同,需要糖友们认真咨询专业医师后,再做调整。
日常生活中,糖友该如何稳定血糖?
做好长期药物控制准备,不能擅自停药、断药,甚至患换药;
做好“控糖”,特别是日常饮食方面,精准把控主食摄入量,把淀粉糖原转化率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对高糖食物说“不”;
少食多餐也是不错选择,能够有效避免餐后血糖时高时低情况,更有助于稳定病情;
适当运动,拉高新陈代谢合力,既能延缓血管糖化、硬化进程,也能促进糖质分解;
保持规律作息,能够有效稳定内分泌,保证胰岛素等合成、分泌,达到调控血糖功效。
#健康科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