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公认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夜盲;渐进性视野缺损直至管状视野;晚期中心视力丢失。基因突变通过多种代谢通路造成诸如细胞凋亡等光感受器细胞或色素上皮细胞的神经元退化。其病变进程类似视网膜营养不良,出现视盘苍白,动脉血管狭窄等改变。OCT可以很好的探测到视网膜结构的差异,例如感光细胞的丢失,视网膜细微结构的改变和/或黄斑水肿。既往已有OCT研究表明RP患者视网膜细微结构改变与视功能存在相关性,特别是IS/OS层的变异。视网膜动脉及静脉血流速的降低会造成视网膜的血流动力学损伤,这种情况在中心及周边视网膜上均有所体现。通过血流的MRI影像已经清楚的表明RP患者后睫状动脉在早期即已经存在血流速下降的情况,血管狭窄与视网膜病理改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当RP患者视网膜血管结构发生改变,那么其血管内血液的氧合作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利用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分析及OCT对视网膜形态改变的观察可能成为一种监测RP患者病程进展及判断预后的新方法。一项研究对比了11名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21眼)和12名正常受试者(24眼)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和动-静脉血氧饱和度之差。两组年龄无显著差异。各组视网膜血管管径对各项测量值也无显著影响。相比正常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的动脉血氧饱和度(92.4%vs99.3%,P=0.)和静脉血氧饱和度(54.0%vs66.8%,P0.)均显著增加,而动-静脉血氧饱和度之差显著减小(38.4%vs32.5%,P0.).他们还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眼底OCT检查,并对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进行了测量。在控制了眼别对结果的影响后,研究发现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之差与1区(P=0.)和3区(P=0.)的视网膜厚度显著相关,视网膜厚度越厚,动-静脉血氧饱和度之差越大。动-静脉血氧饱和度之差与2区的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趋势(P=0.)。而在正常眼组,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之间未存在显著相关。研究还比较了视网膜色素变性组和正常眼组的连续IS/OS层长度,视网膜色素变性组的连续IS/OS层较正常组更短(μmvsμm,P0.),并且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组,连续IS/OS层长度与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趋势(P0.05),而与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呈正相关趋势(P0.05)。左图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分析图,右图示RP患者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分析图。取视盘旁0.5-1PD直径距离作为测量范围,不同的色值代表血氧饱和度的高低。对照组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RP患病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RP患者视网膜血氧饱和度与视网膜结构改变之间存在相关性。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检查有可能成为RP病程检测及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方法。参考文献:TürkseverC,ValmaggiaC,OrgülS,et.al.Retinalvesseloxygensaturationanditscorrelationwithstructuralchangesinretinitispigmentosa.ActaOphthalmol.2Aug;92(5):-60.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