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视眼科原创资讯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论道黄浦江畔,聚焦世博中心,汇聚海内外知名病眼底专家的年全国眼底病学术大会转眼进入最后一个会议日。日程虽然已接近尾声,精彩的内容仍不断地将会议推向高潮。
在3月7日上午的黄斑疾病专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成为大会的又一个热点。医院赵明威教授做了题为“中浆患者浆液性脱离视网膜下沉积物”的专题发言。
自年被VonGraefe描述以来,眼科界对于中浆的认识逐步加深,从早期认为其是无需治疗的自限性疾病,到如今认为应该积极治疗以更好保留视功能,学术界已初步达成共识,而PDT治疗也成为治疗的标准选择。随着SD-OCT、ICGA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对于中浆的认识更加直观,尤其是OCT这一无创技术的进展,让我们对中浆的认识和研究更加便捷。
赵明威教授指出,慢性中浆常以病程超过6个月为界,但是,光感受器细胞层的萎缩被认为是出现在病程4个月左右时,因此也有研究以此为界进行临床比较。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以出现客观症状6周以上为慢性,其中6周~6个月之间定义为早期慢性,6个月以上为晚期慢性的分类新观点。这一观点似乎不无道理,相对于以往6个月的界限而言更加灵活,也更贴近临床的治疗决策。因此,赵明威教授回顾性研究了中浆患者例眼,对OCT检查中的浆液性脱离视网膜下物质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沉积物质的表现存在一定的规律。视网膜下的沉积物根据形态可以分为点状和层片状两种,而在急性期组、早期慢性组和晚期慢性组,沉积物的存在比例和形态特点明显不同。
随着病程时间延长,出现视网膜下沉积物的概率增高,慢性组患者出现视网膜下沉积物的概率明显高于急性组。而对于慢性组的亚组分析可以发现,早期慢性组患者视网膜下沉积物多为点状。在病程超过6个月的晚期慢性组患者,视网膜下沉积物中呈层片状的比例明显增高。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推论,中浆患者视网膜下沉积物的形态或许可以为慢性中浆的诊断提供新的参考。
对于中浆,大家早已并不陌生,其治疗方式和剂量的选择也多有研究,而对于慢性中浆形态学特点的新认识,将为许多临床难以确诊的老年患者确诊慢性中浆提供新的客观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