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40岁左右的想要摘掉眼镜的朋友约占总数的30%-40%,而30岁以上想要摘掉眼镜的近视朋友更达到70%!
而40左右的朋友对于激光近视手术的疑问比青年人更多也更复杂些,当然摘眼镜的愿望也更为强烈,因为:
“戴了二十多年眼镜,真是够够的了!”
小编就选取了大家关心的几个疑虑讲解一下。
Q
医生,我做了近视手术是不是老了就会得老花眼啊!?
医生,我听说近视眼等老了就不会老花眼呐!
医生,我做了近视手术会不会得白内障啊?
医生,我做了近视手术是不是以后就不能做眼睛手术了?
……
1关于老花眼由于年龄的增长导致眼睛的生理调节能力逐渐减弱,大约在40-45岁开始,人们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用眼工作困难,简言之--远视力如常,近视力减低的现象就是老视,即我们常听说的“老花”。
眼睛虽小,然其精密度你难以想象。眼睛就像相机一样,角膜和晶状体等屈光介质作为镜头,虹膜作为光圈,视网膜作为胶片共同完成成像功能,视神经将成像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入到大脑处理,但是眼睛在光线强弱、色彩、成像速率调节等方面要甩各种高端相机几条街。
眼睛是如何看近看远?
像相机那样实现调焦的部件是晶状体,正常晶状体透明且具有一定的弹性,像QQ糖一样的扁球体,晶状体、悬韧带和睫状肌协调作用实现调焦。
当看远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被悬韧带拉伸变扁后屈光度降低;当看近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在自身弹性下恢复扁球形后屈光度增加。当然,眼睛看近看远时还存在虹膜和眼外肌的调节,所以长时间连续看近会造成眼疲劳和远视力的损伤。
由上面的动图说明里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加,一般到了40-45岁前后,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收缩调节能力降低,物体移近到眼前一定距离后,眼睛不能精准的调节物象在视网膜上,因此看近模糊,稍微离远点就行,而年龄再增加后,就需要再远点才行,所以老花眼是逐年发展的。
而到了一定年龄后,晶状体不单纯是密度增加、弹性减弱了,晶状体开始变得浑浊,这就形成了白内障,此时开始看远也逐渐模糊了--远近视力都下降。
“不是说近视眼不会花眼么!?”,大家这样认为。
但是,老花是一种生理现象,无论屈光状态如何,每个人都会发生。除了年龄因素外,老花的发生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的状态会影响老花症状出现的早晚,近视者佩戴的负镜片离角膜顶点12-15mm,减少了同样阅读距离的调节需求,因而出现老花的年龄延后,而这仅仅是延后而已;远视者恰恰相反。
2.用眼方法,从事精细的近距离工作的人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较早出现老花。
3.身体素质,长手臂高个子比手臂短的矮个子较晚发生老花。
4.地理位置,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较早出现老花症状。
所以,做不做近视手术,到了年龄都要老花眼的。
2白内障问题前面讲到正常的晶状体是透明的,当各种原因引起晶体混浊时就是白内障,其中常见的就是老年性白内障,就像年纪大了长白头发一样,而变混浊的晶体也是不能通过当前的药物来恢复透明的,就像鸡蛋清煮熟后变白一样。
临床上确切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白内障手术,通过手术摘除混浊的晶体,再植入匹配的人工晶体即可。
3激光近视手术近视眼——眼球在调节静止(睫状肌放松)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后,焦点落在视网膜前,不能形成清晰的像,近处物体可准确聚焦(依近视程度而定)。
近视主要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大部分人的近视为轴性近视--即随近视进展,眼轴逐渐拉长,如下图:
一旦近视发生眼睛结构性改变,即出现眼轴变长,形成真性近视后,便只能在成像原理上对近视进行矫正。
角膜、晶体等屈光介质像镜头一样可以折射光线从而成像,其中角膜具有最大的屈光度,约43D。
近视可以戴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进行矫正,两者本质上是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即抵消眼本身的部分屈光度,从而使物象焦点后移至视网膜,而成像清晰。
角膜具有一定的弧度,具有大的屈光度,激光近视手术既是通过切削角膜,改变角膜曲率,从而降低角膜的屈光度,使物象焦点后移而成像清晰,如下: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激光近视手术是通过切削浅层角膜达到矫正目的,手术激光不会对眼内造成损伤,不会引起眼内青光眼、白内障、眼底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而且也不会到老了出现白内障的时候不能做白内障手术。
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容易引起眼内相关并发症如: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变性、脱离、黄斑病变等,记得定期复查眼睛~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