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论坛类脑计算与仿视网膜芯片

点击上方“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订阅~

6月2日下午3:00,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七届计算机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博导论坛在会议中心举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我院杰出校友黄铁军教授应邀做客本次论坛,以“类脑计算与仿视网膜芯片”为题向师生们介绍了强人工智能、类脑计算、视网膜视觉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全院近名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计算机学院院长熊盛武教授主持,副院长袁景凌教授对黄铁军教授的学术背景进行介绍。

黄教授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百年发展之路。现阶段强人工智能成为主流,即以机器为载体,让机器智能思考以此来适应环境、应对未知挑战、具有自我意识、达到人类水平(因而超越人类)的智能。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如瑞士蓝脑计划、欧洲“人类大脑计划”、美国ERAIN计划等。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我国于年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制定了人工智能“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

类脑计算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动力。类脑计算研究的目标是制造出类脑计算机,制造类脑计算机以神经科学为主要依据,对大脑神经系统进行解析和仿真。对此,黄铁军教授解释道:“解析是采用神经科学实验手段,理解神经元和突触的信号加工和信息处理特性。仿真即采用软件或光电微纳器件模拟生物神经元以及神经突触的信息处理功能,网络结构仿照大脑神经网络。”黄铁军教授简述了近年来类脑计算机相关研究情况,他牵头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及在视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视觉为主的感知是智能之源,而以传统视频作为输入的机器视觉从起点就是错的。仿视网膜视觉芯片模拟生物视网膜的工作原理,是以脉冲形式采集目标场景,将光强信息转换为时域信息,实现更高速的成像。这种实现真正机器视觉的技术,有望给无人驾驶、机器人、视频监控等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报告中,黄教授以大量丰富的示例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将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讲的通俗易懂,引人发思。报告结束后,会场师生踊跃提问,黄教授就人工智能项目申报、视网膜仿真芯片等问题与大家进一步讨论和交流。

主讲人简介:黄铁军,本科,硕士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于华中理工,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部)秘书长,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工信部)秘书长,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国标委)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与神经形态计算。发表(含合作)学术论文两百多篇,专著两部,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5项国家标准、4项ISO/IEC标准和3项IEEE标准,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第四完成人),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和IEEE计算机学会ComputingNow奖。









































白癜风什么症状图片
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xingguo.net/swmbxhl/28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