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要安全、科学和有效的运动。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规律运动是管理和预防糖尿病的关键。规律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血脂和血压相关的异常,减轻体重,以及延缓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坚持规律运动,可降低糖尿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糖尿病的运动原则:
运动治疗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要进行必要的评估,再做出运动计划,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治疗手段医学评估、运动基础状况评估、运动可行性评估、日常运动状态评估、有无并发症等,尤其是心肺功能、运动功能的医学评估,如运动负荷试验。运动要适量,以避免运动低血糖的发生,要注意: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运动低血糖发生风险高,慎重运动治疗。
运动强度:
运动要遵循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稀至繁、周期性、适度恢复原则,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以制定个体化方案。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10分钟),坚持每天30分钟,也是有益的。
中等强度运动: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稍有点吃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以在运动中能与人交谈不感到吃力气喘,休息后不感觉过于疲劳乏力和肌肉酸痛为宜;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包括:快步走、交谊舞、太极剑、太极拳、保健操、瑜伽、骑车、羽毛球、乒乓球和高尔夫球。
以心率作为评估运动强度的指标,1.最大心率=-年龄,中等强度运动心率=(-年龄)*(50%~70%),如糖尿病患者55岁,(-55)*50%=82.5,(-55)*70%=.5。则中等强度的运动心率范围应在83-次/分钟之间。2.或者心率=-年龄,即运动时以心率次/分钟为宜。心率可通过测脉搏而得。
主观感觉身体微微出汗或有点吃力,这样的运动强度刚刚适合。
如运动强度较大,持续时间应相应缩短,适用于体力好、病情轻的患者;强度较小时,持续时间则适当延长,适用于年老体弱和肥胖患者。
优势的运动组合:
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组合,比单一的运动更具有优势。最佳运动方案为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的混合运动。如无禁忌情况,每周进行2~3次抗阻运动(两次锻炼间隔≥48h),可以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
注意事项:
运动项目选择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养成记录运动日记的好习惯,有助于提高运动的依从性。运动前后要血糖监测,如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建议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不要在空腹时进行运动,运动在餐后1小时后进行,避免在注射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物发挥最大效应时进行训练,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6.7mmol/L、反复出现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严重糖尿病肾病、严重肾病、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运动中出现低血糖的应急处理:
出现低血糖立即进食2-3粒糖块(10-15克),15分钟后血糖如果仍3.9mmol/L,再予含同等量食物。进食后未能纠正的严重低血糖,医院及时救治。
预防低血糖:运动前药物未减量的,运动中注意补充糖分(如糖水或甜饮料等),胰岛素注射部位原则上以腹壁脐周为佳,尽量避开运动肌群注射。长时间运动者,可以在运动过程中补充缓慢吸收的糖类食物。低血糖的发生与运动前的血糖有关,若运动前血糖5.6mmol/L,应补充糖类后再运动;睡前血糖7.0mmol/L,预示夜间有可能会发生低血糖,建议睡前进食一定量的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