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超过度的一种眼病,它会导致眼球轴长增加,眼底变薄,视网膜脱落等严重的并发症。高度近视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白内障,这是一种晶状体混浊的眼病,会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那么,高度近视患者该如何应对白内障呢?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眼科医生的建议。
白内障的形成和发展与年龄、遗传、环境、营养、药物等因素有关,但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来说,主要原因是眼内营养代谢不正常,致使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晶状体营养障碍和代谢失常而逐渐变得混浊。高度近视患者的白内障多为核性白内障,即晶状体的中心部分发生混浊。核性白内障在早期就开始影响视力,并引起屈光指数加大,使得近视矫正更加困难。
有些高度近视患者,在白内障发生后,可能会通过更换眼镜来解决视力模糊的问题,但是后来渐渐发现,即使连换眼镜,却还总是看不清楚。这就需要警惕是不是患上了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应该尽早手术。手术是目前医学上公认的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
由于高度近视眼轴偏长的特点,手术难度较一般常规白内障手术有所增加,而且随着时间的拖延,眼部条件会越来越差,手术难度和风险也会相应增大。因此高度近视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时间应适当提前,只要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不管其晶状体的混浊达到何种程度均可考虑手术。
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手术关键在于快准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动作还要轻柔,干净利索,绝不能破后囊,不能有任何回工的步骤。这种手术做好了,患者的体验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生重见光明。但只要出现一些问题,就可能就会造成出血、视网膜会脱离、玻璃体牵拉等,陷入万丈深渊。所以超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手术,一定要选择有经验的医生和先进的设备。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人工晶体的选择。人工晶体是植入眼内替代晶状体的透明物质,它的度数和类型决定了术后的视觉水平。高度近视患者通常采取欠矫的配镜策略,比如度的近视,可能只戴度左右的近视镜,实现一个基本辨识的功能。但如果植入度的人工晶体,就会导致术后视力过低,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所以高度近视患者在植入人工晶体时,应该尽量选择与自身屈光度相匹配的人工晶体,或者留下一定程度的近视,以便保留一些近距离的功能。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类和品牌的人工晶体,有单焦点、多焦点、扩展焦点、可调节等等。其中,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提供远中近三个焦点,让患者在摘掉眼镜后也能看清楚不同距离的物体。但多焦点人工晶体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夜间驾驶时会出现眩光和晕圈等现象。而扩展焦点人工晶体则可以提供一个连续的焦点范围,减少了眩光和晕圈的发生,但对于近距离的物体可能需要佩戴老花镜。可调节人工晶体则可以在手术后通过特殊的光线来改变其形状和屈光度,以适应患者的需求。但可调节人工晶体目前还没有在国内上市。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在选择人工晶体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眼底情况、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听取医生的建议。不同类型和品牌的人工晶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一种是完美无缺的。患者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期待值,不要盲目追求美。
总之,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眼病,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高度近视患者应该定期检查眼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果需要手术,应该选择有经验的医生和先进的设备,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只要做好这些准备,就有可能重获光明,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