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发病者,应找出病因,针对性治疗。保护对侧眼。
全身性致病机制:
–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
–免疫性疾病
–血液循环系统的改变
–血液流变学改变
–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异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局部致病机制
–筛板结构的生理特性
–动静脉交叉压迫
–眼轴长度与屈光不正
–青光眼与高眼压
临床上找不到明确明确原因者,亦非少见。
?动脉静脉同一鞘膜,动脉硬化压迫静脉变窄,涡流,损伤内皮,血栓形成,V压力↑,静脉扩张/迂曲,血流淤滞
?血管壁损害/组织缺血,炎症因子、VEGF释放,渗漏↑
?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
自然病程可以达12个月左右
血流速度减慢
血管壁改变血栓形成
血液成分改变
血栓
不稳定的血栓有可能脱落
新鲜的血栓可以用药物溶解
晚期的血栓一般药物治疗无效
纤维蛋白溶解酶NO!
抗血小板凝集剂NO!
等容血液稀释疗法NO!
低分子右旋糖酐NO!
动静脉鞘膜切开手术NO!
视盘视神经放射切开NO!
侧枝循环
可以发生在视网膜或视盘:
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位置多在筛板后的视神经内。阻塞点距离筛板越远,形成侧枝循环的机会越多。
侧枝循环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
而且其代偿作用在大多数病人是远远不够的。
视网膜萎缩
静脉阻塞区的视网膜长期处于病理状态,最终的结果常常是造成视网膜的萎缩、代谢下降。没有了新生血管刺激因子的刺激,眼底出血、水肿、渗出以及各种代偿性病理过程停止,功能也随之丧失。
小结:
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我们能做的不多;
对于侧枝循环的形成,我们也没有能力干预(光凝时注意保护);
似乎只能等待病变区视网膜萎缩、病程自然终止(视网膜弥漫性光凝,倒是有可能起到缩短病程的作用)。
静脉阻塞的并发症
是造成病人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干预的主要目的
?黄斑水肿,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
?视网膜组织缺血诱发新生血管
–RNV;虹膜NV,NVG
?视网膜机化膜增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眼内药物治疗,对于控制黄斑水肿,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但是,评估其效果时,一定要参考病人视功能的改善与否。由于RVO的自然病程常常在一年以上,药物治疗可能要伴随整个病程才能起到保护视功能的作用。眼内药物注射价格高,可能在基层不太适于坚持和推广。合适的光凝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可以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