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新进展学术交流医院医院眼科管理论坛在我市举行。
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年全球糖尿病患者(20—79岁)达4.15亿。据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截至年,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高达4.63亿,中国目前约1.16亿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居全球之首,糖尿病在我国18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1.6%,我国成人中每10人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其中30%患有不同程度的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的DR患者视力受到严重威胁,仅有60%糖尿病患者每年接受眼底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微血管发生损伤、渗出、出血、坏死以及新生血管形成,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常见于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这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很复杂,目前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而遗传因素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另外,缺乏及时的眼底筛查、吸烟等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大会医院、医院眼、医院的省内著名眼科专家分享研究成果,并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新进展、眼科管理等进行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管理》《AI辅助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区域防控平台》《糖尿病白内障黄斑水肿的管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在此次大会上,专家教授结合实际工作,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新进展进行精彩演讲,并和与会人员进行交流。
近年来,市医院眼科(省级医学重点专科)把DR的预防和治疗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会上,市医院内分泌科等科室专家还介绍了可靠、简便、规范的DR筛查方法,呼吁及早识别DR,以此促进眼科医生在熟悉、掌握糖尿病基本诊疗常规基础上,主动与内分泌科医师合作,及早发现,共同应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与会专家交流医院眼科主任张明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管理,张明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了交流。张明就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眼科转诊提出了三点建议:1、1型糖尿病在诊断之后的五年建议每年检查一次;2、2型糖尿病在首次诊断后每年检查一次;3、妊娠糖尿病在怀孕早期和怀孕的头三个月首次检查,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轻到中度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建议3—12个月检查一次,有严重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更严重的,建议1—3月检查一次。
对眼科检查内容进行进一步明确,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眼底检查、黄斑OCT,必要时做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在治疗上,黄斑水肿行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单抗、融合蛋白等药物)、激光治疗;严重NPDR或PDR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有玻璃体积血、PDR牵拉视网膜脱离等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全身疾病的控制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及肾病等的控制至关重要。
医院副院长盘如刚
失明是糖尿病患者最担心的并发症,一项对名糖尿病患者的调研结果显示,接近50%的患者担心视力丧失,远高于对心血管疾病(21%)或肾脏问题(11%)的担忧程度。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担忧,盘如刚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交流。
“高血糖患者HbAlc每上升1%,DR进展风险增加42%;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每增加10mmHg,DR进展风险增加24%。”盘如刚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防不可治,是一个难治性致盲眼病,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的社会经济效益最高。他指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肾病、糖尿病病程、妊娠、肥胖和遗传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视网膜出血、微血管瘤、渗出、棉絮斑、视网膜静脉串珠、毛细血管无灌注、新生血管、纤维增殖、视网膜脱离等;早期可有闪光感及视力减退;如果发生黄斑病变,中心视力下降;玻璃体出血,眼前浮游物,或视力剧烈下降;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剧烈胀痛,甚至失明。
交流会上,盘如刚还对DR发病机理、DR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了分析。在一级预防上,盘如刚认为,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上,要进行早期筛查DR、早期激光、早期手术是关键的一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严格控制血糖,以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三级预防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眼底筛查可降低94.4%的失明风险。
盘如刚认为,糖尿病视网膜所致盲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DR致盲属于可防不可治,医院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控的前沿阵地,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人群尤其是DR患者需要多学科协作、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来进行有效管理,早期筛查、早期预防、早期治疗,DR筛查对于及时识别视网膜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创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性及可行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医院、内分泌科和眼科共同携手。
摘要四川医院眼科副主任钟捷
学术交流会上,钟捷作了AI辅助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区域防控平台的学术交流,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现状进行了分析。
大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又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而这些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中又有三分之一发生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
目前眼底筛查、眼底照相的检查方法分别为常规的眼底照相、激光扫描眼底像和快速移动设备的眼底照相三种。钟捷认为,中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而中国眼科医师仅有名,中国眼科医师仅有对糖尿病患者的筛查工作任务巨大而严峻。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现状分析,钟捷提出了AI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FDA于年首个批准了糖网筛查AI设备:IDx-DR,正确检测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准确率为87.4%,正确识别没有发病患者的准确率为89.5%。
由四川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进行系统研发,四川医院眼科进行数据收集和标注,医院糖网筛查的系统:DeepDR。筛查与诊断系统DeepOCT对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及玻璃膜疣的识别准确率达97.8%。
DeepSee是研究眼底图像对可疑病变进行非侵袭性诊断可行性。钟捷认为,上述三个系统是最先进的卷积神经网络和两个定制的深度神经网络组合,具有良好的疾病检出率。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钟捷提出了三种方法:激光、抗VEGF治疗和手术治疗。
同时,钟捷还提出了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三级防控转诊平台,建成基层社区卫生中心、卫生院、社区健康管理中心;辖区人群眼医院眼科、医院眼科。
医院眼科主任代艳
代艳在学术交流会上,对糖尿病白内障黄斑水肿的管理提出了个人观点,并就糖尿病白内障黄斑水肿管理进行了经验交流。
在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上,代艳认为,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白内障发生的时间可以提早20年。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特点包括:发病时期更早,发病速率更快,患病率更高。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时机掌握上,术前应综合考虑白内障和眼底病变。
要对患者进行手术的眼部状态作评估。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可以出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任何阶段。黄斑水肿检查建议使用OCT和FFA:OCT识别视网膜水肿的部位及严重程度;FFA识别可能导致黄斑水肿的黄斑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或毛细血管渗漏来解释视力丧失的原因。白内障术前OCT和FFA检查有助于评估黄斑中心凹结构,以确定是否伴发视网膜疾病及眼前节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过程中,要对既往病史、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药物治疗情况、肾病、血压、血脂等病史和眼部外伤、手术病史进行详细了解。视敏度、裂隙灯显微镜、眼压、前房角镜检查、瞳孔检查评估视神经障碍,还要进行全面眼底、玻璃体、黄斑水肿检查,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症状,进行眼部新生血管检查。在辅助检查上,代艳提出诊断过程中考虑用彩色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B超检查。
对于糖尿病患者并发黄斑水肿的管理,代艳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人工晶体眼底黄斑水肿:围绕手术期间的炎症;发生率1%到5%;通常在六个月内自发复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白内障手术可诱发或恶化;表现为视盘高荧光、出血和脂质渗出,多灶而非中央黄斑水肿,晚期花瓣样染色;血-房水屏障破坏,炎症的细胞因子浓度增加。
术前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白内障患者应尝试解决和稳定糖尿病黄斑水肿;白内障手术联合抗VEGF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视力。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水肿的预防非常重要,干预措施应该根据黄斑水肿的类型来确定。
摘要医院眼科主任曾流芝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有新生的血管及纤维血管膜生长,引起房角关闭、房水外流受阻导致眼压升高的一类继发性青光眼。常表现为难以控制的眼压增高,眼球剧痛,视力下降,失明,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虹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瞳孔散大、色素外翻等。
曾流芝针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诊治,进行了《UCP联合抗VEGF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学术交流。
在治疗方面,曾流芝给出了三个建议。首先,采取一切手段降眼压,以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视功能,降眼压药物的治疗;在进行滤过性抗青光眼手术前要完成抗VEGF治疗,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可选择抗青光眼手术。其次,创造一切条件行全视网膜光凝,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为病因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应采取全视网膜光凝和抗VEGF治疗;对于合并白内障,玻璃体出血等情况无法完成全视网膜光凝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病情考虑“青光眼手术+白内障摘除+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眼内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最后强调全身疾病治疗和眼部疾病的后续治疗:比如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通过减少房水的生成和增加房水经葡萄膜巩膜途径的引流以达到降眼压的目的。是一种新型的微创青光眼手术,简单、快速、安全、无创,具有良好的降眼压和缓解疼痛的效果。
抗VEGF类药物可以使虹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萎缩,为下一步青光眼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控制眼压,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最新的综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基础。抗VEGF、PRP(必要时)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微创、安全的治疗新模式。
摘要医院博士周琦
激光普遍运用于眼科,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如何打好眼底激光?周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琦对激光特点进行了分析,对相干性、单色性、方向性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相干性好,可以有效传输和控制;单色性好,选择性强,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方向性好,可以有效传输,精准聚焦。进入眼内的激光主要靠眼内色素组织吸收,这是激光光凝治疗眼底病的基础。
激光的效应:1、热效应:包括温热效应,TTT-CNV、肿瘤;凝固效应,裂孔、DR;气化效应,浅表切割,止血;碳化效应,组织切割、凝固止血、杀菌消毒、恶性肿瘤切除防止扩散;2、光化学效应: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PDT+光敏剂治疗CNV和肿瘤;3、电离效应:激光虹膜周切,后发性白内障,激光小梁切除术,飞秒激光。
激光光凝的方法: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黄斑区光凝:格栅光凝,局灶光凝,避开黄斑中心凹;局部光凝。
周琦认为,要根据眼底疾病合理选择激光治疗的种类和波长,减少并发症。
摘要
来源:雅安日报
记者:周代庆
编辑:卫葳
审稿:程普、高菲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