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2型糖尿病(T2DM)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最新糖尿病地图显示,我国每年有-万糖尿病患者因DR出现失明,早期预防T2DM引起的微血管变化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目标。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立场声明首次指出,DR既为微血管病变,也为原发神经元退行性变性疾病[1]。同年《DIABETOLOGIA》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DR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DPP-4表达较普通人显著增多,T2DM小鼠试验证实DPP-4抑制剂的局部治疗可预防神经胶质活化、凋亡和血管渗漏。此外,研究者还发现DPP-4抑制剂可显著预防T2DM引起的视网膜电图异常。种种证据提醒我们,DPP-4抑制剂在DR方面可能存在额外获益的相关机制[2]。
DPP-4抑制剂作为一种长效、选择性、可逆性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其独特而“自然”的降糖机制为T2DM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新选择。既往研究已经发现DPP-4抑制剂具有DR额外获益,今天我们将通过相关研究的展示,进行详细阐述。
“盲目”降糖,其路漫漫
DR是工作年龄段(18-65岁)居首位的致盲眼病,大约有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DR,其失明风险比正常人高25倍,目前我国DR患者超过0万人[3]。
面对严重的DR失明现状,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T2DM患者应在诊断后就进行首次综合性眼检查,随后无确诊DR的患者至少每1~2年进行复查,有确诊DR的患者则应增加检查频率。同时指南还提出,缺乏及时眼底筛查是常被忽略的DR危险因素[4],那么国内DR检查实施现状究竟如何呢?
有报道显示,我国糖网病筛查率不足10%,绝大多数T2DM患者轻视了DR危害,以至贻误病情[3]。严格控糖固然重要,但除了选择能够使血糖达标的药物以外还要补骨脂注射液副作用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