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庞教授您好!目前美国一家公司利用视网膜祖细胞对RP患者的治疗已进入临床二期。据报道,视网膜祖细胞具有分化的可控性,还对面临凋亡的视神经细胞具有挽救作用,并可分化新的视神经细胞。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通过视网膜祖细胞进行的治疗可以逆转视功能?
答:祖细胞虽然可分化性差一点,但在这个研究上和干细胞作用相似。我对干细胞治疗RP的看法已经讲过。可以在我的朋友圈复制下来发给大家。总体来说就这么几点。
1.)我是搞基因治疗的,也没看过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更不是祖/干细胞治疗专家,在这方面说话没有权威性,今天说的只是我的个人理解。
2.)和比较成熟的基因替代疗法相比,祖细胞或干细胞治疗RP目前来看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虽然目前有很多在研项目和短期有效的临床试验,但基本还是处于探索阶段。
3.干/祖细胞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在技术上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干/祖细胞一次注射量可能只有全视网膜正常视细胞量的百分之几。能够存活并有正常功能的植入细胞更少。在基因突变导致的病理大环境没有得到纠正的条件下,这些占比很小的植入细胞能够长期存活的机会也不会太大。和各种神经营养因子,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甚至血管搭桥术一样,祖细胞移植后短期内由于其分泌的各种生长因子对某些将死未死的视细胞确实可能在短期内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但长期疗效估计和神经营养因子CNTF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所显示的那样,无效。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目前祖/干细胞治疗没有重大理论及实践上的突破时,要求大家稍安勿躁,静等临床三期试验结果的原因。
4.我以前也说过,如果能将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结合起来,在纠正中晚期RP病人基因缺陷的同时,移植入干细胞进行联合治疗。也许能得到更长的疗效。
2.问:请问庞教授,显性遗传RP是大基因吗?科研时比小基因难度大吗?能否请您简单科普一下大基因和小基因的基本概念?
答:RP遗传确实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类,但这和基因大小没有关系。我们知道人的遗传物质主要是呈双螺旋结构的DNA,基因就是DNA的片段。显性遗传就是两个等位基因中,一个等位基因突变就会造成的疾病。父母中一个人发病,后代就有50%的发病几率。隐性遗传是两个等位基因都突变了,才能造成某种疾病,只有一个等位基因突变不会造成疾病。
基因大小是相对的,我指的大小是在基因治疗的时候,以能否放入腺相关病毒载体里面而定。我们知道,载体就像一辆车或一艘船,有五吨的,有两吨的,可以把治疗基因运载到致病细胞里面。腺相关病毒载体也有一定的容量,有4.7kb。所以放入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基因要小于4.7kb。如果某个基因超过这个大小,可以说是大基因,就放不进腺相关病毒载体里。如果是远小于4.7kb,可以说是小基因,就能放进腺相关病毒载体里面。所以说,基因没有绝对的大小分别,我这里讲的只是相对腺相关病毒载体容量而言,能放进腺相关病毒载体里面的就叫做小基因,不能放入腺相关病毒载体里面的就叫作大基因。目前大约50%不到的基因能放到腺相关病毒载体里面。
显性遗传治疗比较难,因为它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突变就可以发病,而且一般来说它生成的蛋白产物是有毒的,这个有毒的产物,就会造成细胞的死亡。所以说,需要把所有细胞的突变基因都纠正以后,才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如果只是纠正一小部分,其它大部分没治疗细胞还是在释放有毒的产物,经过一段时间视细胞还是会死亡。
隐性遗传就不同了,一般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只要把正常基因转进去,表达一些功能蛋白,就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功能,表达越多,恢复的功能也越多,没有相应的有毒物质这个问题。所以说显性遗传治疗是比较难的,而隐性遗传是比较容易的。这跟基因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大家都知道,腺相关病毒载体是到现在为止最安全有效的一个基因治疗载体,如果能放到腺相关病毒载体里,治疗的效果就比较好。但是因为大的治疗基因放不进去,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用一些其它的退而求其次的病毒载体,效果就可能稍微差一点。尤其是治疗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的基因治疗,其它的载体效果都不是特别好,所以说,基因比较大的,现阶段治疗就比较难。
3.问:请问关于EYS突变基因,国內外目前的治疗和研究进展怎样?您是否有计划开展这个基因的科研?这种病情的发展是否会很快?
答:EYS基因突变是中国发病率比较高的一个突变基因,国外已有临床前的动物研究,但是没有进入临床实验。我现在也没有计划开展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很多疾病的发展快慢及严重程度,确实和某些突变基因相关。比如涉及到细胞死亡的PDE基因突变可能发病较快较重。但是,就像我反复讲的,细胞死亡的快慢和病情发展的快慢,很多和用眼卫生习惯及个人全身方面的生活方式有关系,需要每个人进行遗传咨询,才能得到详细具体的解答,我们综合评估后会给出个性化的建议。
4.问:RPE65药物在美国已经上市,请问国内有没有相应的举措或有时间表可以惠及国内患者?能否预测引进后在国内的可能价格?目前该药物在国外的反响和效果如何?
答:美国年三月才开始RPE65的商业治疗,我估计至少得3-5年才能有一个临床大批用药结果的反馈,所以说大家不用太急。即使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比较好的短期效果,也不等于说对所有病情的这类病人都有长期较好效果。现在着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临床实验中已经知道了早期效果都不错,关键是看长期效果。什么样的患者有什么效果或是否有效果,结果慢慢都会出来的。
RPE65药物在美国已经上市了,在中国的开发权已经卖给诺华公司,有机会我会和他们谈相关的问题,请大家不要着急。
5.问:请问如果基因检测未能测出致病基因,是否就意味着将来无法进行基因治疗?而且目前国外在进行的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都是隐性遗传的致病基因吗?
答:就像我之前说的,不是说检测不出致病基因就不能做基因治疗,经过我们全面临床检查之后,即使没有查出致病基因,只要是典型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没有严重的视神经萎缩,我们也可以进行晚期病人的光遗传学基因治疗,目前国外已经在开展临床试验,当然,目前开展的特异性的基因治疗,都是隐性遗传的致病基因。
6.问:庞教授您好,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是不是也有不得夜盲,只有视野变小,视力下降严重的?
答:视网膜色素变性,有些患者确实没有夜盲,特别是早期患者。但一般这些患者白天视力差,或者中心视力差,有些是色觉功能差。因为夜盲主要是视杆细胞的问题,随着视杆细胞从周边开始逐渐死亡,会造成视野逐渐缩小和渐进性夜盲,有些患者不敏感,自认为没有夜盲,但通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可以确认。单纯的视锥细胞功能丧失或死亡会造成白天视力差,中心视力差,色盲,但一般视野缩小不明显。所以有时候凭自己的感觉是不正确的,要在医生的检查下才能知道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或是否有效果,结果慢慢都会出来的。
7.问:请问庞教授,ACHM是否属于RP?ACHM患者是否在室内和室外的太阳光或灯光的地方,都要全程戴墨镜?如何分析此类患者的病情进展?
答:全色盲是否属于RP,大家可能有个误解。大家现在得的这些病,我们都叫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或者叫视网膜遗传病。这类病中最多的一种就是视网膜色素变性,也叫RP(RetinitisPigmentosa,原意是色素性视网膜炎)。当然还有一些疾病人数相对较少,比如全色盲,无脉络膜症,青少年黄斑变性,视网膜劈裂症。这些都属于视网膜遗传病。但是这些疾病不属于RP。RP是视网膜遗传病中的一种,这些其它病也属于视网膜遗传病中的一种。
关于全色盲是否在室外室内都需要戴墨镜?这个问题你先要从理论上知道,全色盲一般是杆细胞正常,但锥细胞完全丧失功能;表现为怕光,睁不开眼的昼盲。但在黑暗环境下,因为用的是杆细胞,其功能是相对正常的。全色盲患者白天戴墨镜可以避免昼盲症状,减少某些全色盲病种锥细胞的变性。还能在模拟的暗环境下利用正常的杆细胞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患者是锥细胞全部丧失功能的完全型全色盲,一般表现为明显的昼盲,这个最好是室内室外都要全程戴墨镜。尤其是在室外要戴一个深色的墨镜。但是全色盲还有些是不完全型的,锥细胞还有部分功能。对这些患者,尤其是在家里头把光线调的比较暗的时候,戴一个稍微暗一些茶色镜也可以。不一定非得戴那种特别暗的墨镜。但是出门一定要戴非常暗的墨镜。具体问题要看孩子的感受,全天戴墨镜也是一个保护,应该没有坏处的。
全色盲患者如何分析这类病情的进展?我们在二十年前认为全色盲是个静止性的疾病,是不发展的,随着OCT的出现,我们发现实际上有些病人还是有进展的。不同的突变基因,这个病情确实是有不同的进展。比如最轻型GNAT2突变病人就不怎么进展,最重型的PDE6C,PDE6H的进展就稍微快一点。
8.请问庞教授!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不是一样的?以后的基因治疗方法是否相同?
答:关于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不是一样的,这些临床诊断都是我们不太了解疾病本质的时候人为的给它定义的一个名字。就像RP就是色素性视网膜炎,其实这并不是一种炎症,是很多种不同基因突变造成的退行性变。这些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同一个突变的疾病可以表现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又可以表现为视锥视杆营养不良,只是锥细胞和杆细胞哪个病变发生早或晚,病变在哪个细胞更严重一些的差别。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治疗的时候就是按哪个基因突变就把哪个基因纠正过来进行治疗,临床给它诊断为什么病名,并不重要。
9.请问您的基金会已融资了多少?目前您正在做哪几个基因的科研?您计划开发或正在开发生产的药物是哪类?能否请您展望预言一下十年内基因治疗遗传眼病的前景,谢谢!
答:我现在还没有建立基金会。我现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工作。除了遗传门诊,正在筹备眼科研究所的建立。希望今年研究所的设备,人员,场地都能完全准备好。等这些都准备好了才能谈到开发哪个药物的事。
预期在未来十年之内,能放入腺相关病毒之内的,比较小的隐性遗传的基因相关疾病能有三四十种进入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或者开发成药物。我们都是出生在承前启后的这一代,有些疗法虽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但是跟以前不能治相比,还是能有很大的改善。办法会越来越多。在未来的十年之内会有更多办法的。治疗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大伙不要太过着急。虽然目前药物的研发主要在国外,但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眼科大夫逐渐进入这个领域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中心和专家也投入到基因治疗领域。所以大家应该有信心,不要特别担心,毕竟这个病是个新生事物,需要一些时间!
“以下为语音版:
”☆
重要通知:
☆
由于本人庞继景去国外参加眼科研究大会及学术交流,我将于年5月2日,9日和16日停诊三周。5月23日开始正常出诊。还没有进行遗传检测的患者,五月停诊期间周一至周四仍可以找黄秋萍医生进行基因检测及全面临床检查。待基因检测报告出来后再找我做遗传咨询。望患者提前知晓并做准备。给大家带来的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遗传眼病门诊具体出诊时间安排:
一、庞继景教授出诊时间
时间:每周三上午:8:00—12:00
地点:厦门眼科中心大楼1号楼5楼5号诊室
注意:咨询日当周的周一上午(8:00)或下午(2:30)需要提前到黄秋萍主治医生处挂普通号进行各项检查。(需要进行两天才能完成的眼底照相、OCT、ERG、VEP、光敏感度、视野等各项辅助检查)
二、黄秋萍主治医生出诊时间
时间:每周一、周三全天,周二下午2:30-5:00,周四上午8-12点
地点:厦门眼科中心大楼1号楼5楼5号诊室
注意:尽可能和双亲一同来厦门眼科中心进行抽血检测,以便得到更准确的遗传检测结果。遗传检测结果出来后(约3-6个月),再预约庞继景教授的遗传眼病咨询。
网络-
预约
希望进一步了解视网膜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及基因治疗进展,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