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闪光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其发生发展多认为与玻璃体后脱离及视网膜脱离相关,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其发生能否提示其他的疾病呢?来自Wills眼科研究所的GaryC.Brown教授团队通过对闪光感发生的眼别、形态、颜色、位置、时程、频率、出现时间、诱发因素及全身伴随症状进行详细研究后得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结论,并撰文发表于Ophthalmology上。
横断面研究
闪光感有何特殊性?
本研究纳入了1年内以闪光感为主要症状的人(只患眼)(表1)。详细记录闪光感的特征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形态:闪光感、搏动感、环状、逗号状、弧形、风车状或火焰状;
(2)颜色:白色、银色、黄色、蓝色、红色、绿色、橙色、紫色或多彩;
(3)眼别:单侧或双侧,双侧是否同时发生;
(4)位置:中央、鼻侧、颞侧、上方或下方;
(5)时程:1s,几秒,几分钟,几小时;
(6)频率:每小时、每天、每周;
(7)出现时间:亮或暗环境;
(8)诱发因素:转头、眼球转动、阅读、血糖水平;
(9)全身伴随症状:头痛、晕厥、眩晕、复视、偏身感觉障碍、面部感觉异常、飞蚊症。
表1示:名闪光感患者的基本情况
多种病因揭秘闪光感
70%的患者为单眼闪光感,30%为双眼。而双眼出现闪光感的患者中,42%为同时出现(提示原发病灶可能位于中枢神经系统),58%为先后出现(表2)。
表2示:引起双眼闪光感的原因。
在可能引起闪光感的疾病中(表3),前16位的疾病依次为:
玻璃体后脱离(PVD,39.7%)、
视网膜撕裂(8.9%)、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7.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7.5%)、
偏头痛(6.5%)、
低血糖症(2.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8%)、
非AMD相关脉络膜新生血管(2.3%)、
视网膜色素变性(1.9%)、
剧烈咳嗽(1.9%)、
中浆(CSC,1.4%)、
人工晶状体反光(0.9%)、
Charles-Bonnet综合征(0.9%)、
服用洋地黄(0.9)、
脑部的转移性腺癌(0.9%)。
表3示:可能引起闪光感的疾病。
不同疾病闪光感有差异
不同疾病引起的闪光感,其临床表现有差别。即使同为引起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的PVD、RRD及TRD,其闪光感亦有不同。
1.PVD引起的闪光感多表现为:持续时间短(多1s,96%)、闪电样(96%)、白色(87%)、位于颞侧(86%)、可伴有玻璃体腔新生浮游物(85%)、多发生于昏暗处(90%),与头位或眼位变化相关(60%)。
2.视网膜脱离引起的闪光感多表现为:与PVD的表现类似,但是位置多不出现于颞侧。
3.湿性AMD引起的闪光感多表现为:位于中央位置,持续时间段且易重复发生,明(73%)与暗(63%)环境都常见,不伴诱发因素,且颜色多不是白色。
当然本研究也有其局限性
1.研究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低,不同疾病谱之间可能会存在重叠;
2.眼部或全身疾病并无诊断的金标准;
3.病人均来自于首诊于或转诊于眼底病科,存在选择偏倚;
结论
闪光感可以见于多种疾病,仔细询问闪光感发生的眼别、形态、颜色、位置、时程、频率、出现时间、诱发因素及全身伴随症状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赞赏